第16部分(3 / 4)

小說:簡媜系列作品 作者:恐龍王

福”是真的貧,貧而“種福”才是富貴吧!

所謂有貴人相助,我想是因緣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施行了對人的誠懇與尊重,才替自己種下了將有貴人相助的可能。好比種樹,曾經下苗,將來綠樹成蔭。

貴人,指自己。

情繩

像一條柔韌的繩子,情這個字,不知勒痛多少人的心肉。

又像深山崖壁的一處泉眼,在某一場豐沛雷雨之後,山內的樹、湖床、石渠與崖壁彷彿受了感動,竟互相對應起來;雷雨在幾天前停了,雨水卻沿著這條對應的小路,淙淙地從泉眼流出。一切生動起來,有了滋潤的活力,耐冷的翠苔與露宿的花草,紛紛在渠道的兩岸落腳,裝扮了深山一隅,也義無反顧地往平原的人世行去。

我們有了情,意謂著參與人世的開始。情,需要相互共鳴、呼應,才能更雄壯。一個幽禁在孤獨花園裡的人,他固然有情卻無法實踐情,他的歌吟缺乏回聲,哀歌聽不到響應,情,恰好掘成一口井,漸漸自埋了。

有情雖然可喜,但必須會用。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繩能救起溺水者,也能繞頸取人性命!當我們用情,常預期別人應給予同等重量的回報。給愛,得愛;布義,得義。如果收受的雙方能共同實踐情字所蘊涵的精神,那是世上殊緣。但更多時候,世事無法圓滿。給予太重卻無法回收,或意不在此,他人又源源用情,造成兩難。若是前者,用情的人體會他人無法回應的艱難,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或可免除怨懟;後者,亦是如此。用情而不知進退、節制,反而帶給自己及對方苦惱,則屬濫情了。

世間兒女私情,常在不知善用的情況下不斷粉碎,衍生怨恨;一條情繩打了死結,有時毀了別人,有時勒死自己。就算僥倖活下來,胸中的死結卻解不了,轉而恨這人世,為何獨獨給他苦頭吃!其實,每人手中的情繩都代表著試煉的開始,我未曾聽聞滾滾紅塵裡有人不為情苦、情困的,我們若執念於“苦”字,則不能漸行體會情繩要帶我們往人格淬鍊的旅程去,透過一道道結、一次次解,繩更堅韌、綿長。則此時的繩是前繩又非前繩,若燈下檢視其來龍去脈,會發現過往那一道道痛不欲生的傷心事都已編入繩的肌理,堅強了它、延長了它。那麼,我們應該合掌感恩昔日情厄,它們成就了這條大繩。

常聽人議論,宗教裡的修行者“無情”,其實,浩瀚人世哪隻有兒女私情一樁呢?修行者不僅有情,而且多情;不僅多情,更懂得用情。一般帶發綵衣的人,也不能走避這條修行路。畢竟,情必須埋入現實的泥土裡萌發、結果,那豐美多汁的果子合該與眾人分享。

若我們在靜夜裡,閉目冥思,歡喜自己手上擁有難能可貴的情繩,那麼天明之後,不妨帶它到荒涼山崖,一手一結編起來,把自己編成一座繩橋!

原鄉

每個人心中總有一塊土地,是他終生溯洄以求的。稱它是故鄉也好,是夢土也罷,這條歸鄉路不是長夜漫漫、更行更遠,就是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名字,只是腦海裡一處花卉爭豔的安靜小鎮。人的尊貴與悲哀,都在尋求的過程裡一再疊唱。

戰爭與*逼得大批人民逐水草而居,這是生不逢時,不可抗逆。然而,即使是太平盛世,生命一旦進入萌芽階段,年輕孩子動不動就要揮別鄉土。社會是一個有機複合體,自然會出現富裕與貧窮、文明與原始等差異;人嚮往富裕與文明,也是這複合體運作之下的結果。它需要不斷地有新血帶給它活力,也不斷地改變了這些人的面目。年輕人只要十多年時間,不難在榮華之都建立一個家,掙得一席社會地位。然而,這也註定了他永遠回不了父母的家。哪怕臺北到花蓮隨時有列車來回,臺東到蘭嶼也有小飛機,可是,除了一年幾次探親,回得去嗎?

另一種鄉,卻是無親可探的,甚至不曾見過。它只是一處魂牽夢繫之地,連地名都還沒有取。到底哪裡像“祗樹給孤獨園”呢,還是迦南美地?像夾岸桃花數百里的桃花源呢,還是充滿笙歌與醇酒的奧林匹斯山?連自己也不知道。宗教與文學不斷營造夢土吸引人的靈魂,可是現實社會又不斷以柴米油鹽拉扯人的肉身。現世鄉梓已經很難回得去了,心中的夢土又風雨飄搖。無怪乎人愈老,嘆息的時候愈多,也只有愈老,才知道不能解的情結比唾手可得的快樂還長。

回不去的原鄉當然不是美事,美的是把人生當成半途。

夜鳴

入了夜,莫名的聲音在耳邊迴旋。

不止一種,有的近在咫尺,有的彷彿從遠處溪畔發出,拿我的耳朵當迴音谷。近的是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