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誰來拯救美國 作者:冥王

後文中詳述。

這裡還是要回到事物演變的轉折時間點上,即2000年。

這一年,由於累積多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美國股市大跌。為拯救美國經濟,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從是年5月開始連續11次降息,將聯邦基準利率從下降至2003年6月的1%。這一動作的直接結果,就是美國人更加願意貸款了,而金融機構的放貸也變得大膽起來。一時間,美國市場流動性明顯增強,華爾街的金融才子們更是將自己設計金融遊戲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於是,網際網路泡沫雖然破滅,但美國證券市場成功獲救,而另一個經濟泡沫——美國樓市——也開始極速地放大起來。

有一組資料可以證明:1994年至2001年7年間,全美房價上升了;但2001年至2006年年中,這一數字已拔高到了。

這一組數字背後即顯現了這樣一個事實:貸款利息低,錢容易到手,買房子真的很容易。於是,美國的房價持續拔高,然後又反過來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買房隊伍之中。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了美國房價遠超出了其實際價值,巨大的樓市泡沫開始形成。這其中,美國一些金融機構就大力推廣了前文詳述過的次級貸款,許多無收入、無工作、無資產的“危險”人群也大多順利地從銀行貸到款,進入到了房產的市場中。美國次貸市場也因此迎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只是,泡沫固然多彩,但它終歸是要破的。

4.誰把美信用評級機構送上了神壇

上文已述,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華爾街投行將原始的金融產品分割、打包、組合開發出多種金融產品,根據風險等級的不同,出售給不同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或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最初的金融產品被放大為高出自身價值幾倍或十幾倍的金融衍生品,極大地拉長了交易鏈條。但是,從本質上看,這類金融衍生品投資的風險並沒有降低,它僅僅是將風險進行了分散轉移。而且隨著金融衍生品的不斷開發,風險在無限分散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隱蔽,越來越難以察覺。所以,到最後的買家看到這類金融產品時,除了投行提供的數字以外,既無法判斷資產的質量,也幾乎看不到了風險。

但是,CDO等金融衍生品蘊含的巨大利潤,卻讓美國幾乎所有金融機構都參與其中。商業銀行、保險機構等等,都大量持有著CDO等債券。而美國人也利用自己掌控的金融話語權,使美國本土之外的投資者們也無比熱愛起來華爾街創造的此類金融產品。所以,當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之時,自然也透過此類金融衍生品將風險擴散到了全球範圍,進而掀起了世界性的金融海嘯。

2004年底,當通脹壓力日益嚴峻的時候,格林斯潘主導下的美聯儲終於一改降息的作法,轉向了加息的路子。直到他的繼任者伯南克接棒,美聯儲連續加息17次。2005年底,一直熱度不減的美國房市終於出現了降溫,到了2006年第二季度,美國住房市場徹底改變了往日的熱度,寒氣來了。

三、揮舞的“潘多拉之手”(6)

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由於住房價格開始下跌,以及2…3年低息固定貸款的到期所致,美國房貸市場以次級債住房貸款為源頭,違約率開始急速上升。再加上房地產價格的下跌,導致了發行次貸的機構蒙受巨大的損失,特別是主要的房貸公司和投資銀行。

於是,一度被追捧的RMBS和CDO越來越被投資者們懷疑,其需求急速減少;同時,評級機構也不斷下調RNBS和CDO的評級。於是,在投資者尚只能依靠評級機構的評級來判斷其內在價值的時候,資訊不對稱使得市場疑慮遍佈,上述被華爾街才子們精心包裝起來的金融產品價格自然是潰如洪水下洩。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許多扛不住高額利息貸款的人突然發現,自己的房屋要想變賣出去已經很難了。當然,也有能夠賣出去的,只是房屋的價格已不足以償還剩餘貸款了。尤其是那些次級貸款購房的人群,當發現自己已經走投無路的時候,購房貸款也只能是隨他去吧。一時間,大量的已嚴重貶值的房子甩給了放貸機構,而放貸機構已無法透過將收回抵押的房子再出售的方法來彌補龐大放貸的損失了。此時,前文所述的“次貸危機”已不可避免。

2007年4月2日,當美國第二大次貸供應商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告破產時,孕育有時的“次貸危機”終於猙嶸初現。隨後,曾被譽為資本市場“寵兒”的美國次貸公司,相繼陷入嚴重財務危機。而向來與之瓜葛甚多的華爾街,直至全球的一批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