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位金融狂人沒有看到還是故意漠視,華爾街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任何監督法規都有著抗拒的傳統。在這方面如果用中國的一個詞語來說,它與美國相關機構就是“一丘之貉”。
在20世紀的90年代,華爾街就強烈抗拒過對衍生品市場的任何監督法規,而美國政府居然也聽之任之。就連後來差點成為美元影象人物的格林斯潘,也曾認為管制CDS將是個重大錯誤,因為他相信管制機構的風險測量系統遠不及各個銀行的風險控制模型精確和複雜。於是,就在2000年,美國國會透過了相關法案,給予了金融衍生品可以不像股票、債券或期權等傳統產品那樣接受美聯儲或證券交易委員會管制的特權。
後來,這種特權也就似乎成了開啟“潘多拉盒子”的鑰匙。
2.“潘多拉盒子”的鑰匙
2007年12月,起緣於CDS交易的一樁訴訟案件成為CDS市場危機的一次預演。這場預演的主角就是總部設於斯坦福的瑞銀(UBS)和當地的一家對沖基金Paramax資本公司。
主要原因是:雙方在2007年初談妥的CDS交易,參照物不是單一債券,而是由雙方議定的由多個次貸資產組成的一個抵押債務債券(CDO)被分成數個層次的最保險層次(Super Senior Tranche),擔保面額為億美元。標普、穆迪對該CDO層次的評級是最高階AAA級,年保費較為便宜,為個基點。瑞銀購買保險,每年向Paremax繳納保費接近200萬美元。①
擁有資產2億美元的Paramax公司構造了特殊目的實體(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並且放入初始460萬美元抵押資金從事此項交易。當初在次貸危機沒有發生的情況下,該SPE的年回報率是43%。但是2007年中期之後,該CDO中的次貸資產出現違約,雖然CDO層次作為參考物本身還未到違約的地步,但是其價格直線下落,初始抵押資金已不夠違約後的賠償。於是UBS再三要求對方增加抵押資金,但遭到回絕。於是,UBS將Paramax告上了法庭,而Paramax又反過來起訴UBS,說UBS的交易員為了達成交易隱瞞了實情。
美國CDS市場中一個通行的秘密終於不打自招了。
不僅如此,CDS市場的不規範也是交易雙方爭吵的原因之一,而對沖基金在承保這些CDS交易時,幻想的是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由CDS交易引起的交易對手之間的糾紛案例開始在美國各地上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承擔保險的一方不像保險公司一樣能夠賠償違約後的鉅額損失。這其中,諸如貝爾斯登、雷曼、AIG等全球金融巨頭,也逐漸現身。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上述巨頭們都是CDS市場中最大的玩家之一,尤其是貝爾斯登、雷曼等更是市場流通性的主要提供商之一,賬本上記錄著與數百家交易對手的數百萬個交易。所以,圍繞這些傢伙的多角債務要比蜘蛛網還密集。如此,當後來雷曼倒掉時,它留下的混亂只能是“大家一塊死”。
三、揮舞的“潘多拉之手”(3)
2008年3月14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公司總裁艾倫·施瓦茨表示,在過去24小時裡公司資金的流動性嚴重惡化,不得不向紐約聯儲和摩根大通銀行尋求應急資金。由於貝爾斯登不具有商業銀行資格,無法從美聯儲的貼現視窗直接獲取資金,因此美聯儲不得不透過摩根大通銀行向該公司注資。
貝爾斯登是美國的優先順序市場交易商,公司管理著大量的客戶資產,同時為大批中小型證券商提供擔保和清算服務。它所面臨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現金短缺。
訊息一出,立刻引起市場的極大恐慌,紐約股市當天金融股慘遭拋售。貝爾斯登更是出現擠兌瀕臨破產,美國政府不得不出面接收,希望能夠藉此阻止市場恐慌的擴大。
然而,資本的執行規律豈能止於此。
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因“次貸”危機陷入收購風波尚屬首次,由於市場擔憂貝爾斯登現象只是冰山一角,接踵而來的可能是更多公司出現資金鍊斷裂,於是大量基金開始從商品市場撤離,進而引發了美國甚至國際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由19種大宗商品組成的指標性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RB指數一週內就重挫了,創下1956年來最大單週跌幅。
更可怕的先兆還是來了。隨後,國際市場上即出現了美元貶值、日元瘋漲以及全球股市普跌的情況。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