藪蟮耐蹲世聿菩棖蟆�
這些機構投資者的興起,對華爾街直至整個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可謂是擴張性的。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較散戶更加專業,使市場漸趨理性,並對上市公司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監督。機構投資者的出現更使得投資成為一種產業,實現了規模效應。
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資本市場的推動下,美國出現了一輪高科技浪潮,一大批科技含量極高的企業陸續在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如著名的Apple、Intel等。隨後,小型機、個人電腦、半導體工業、網路、生物技術等高科技行業首先在美國湧現,直至一個令所有美國人自傲無比、而其他國家都豔羨不已的神話出現——矽谷。
這種狀況和所謂的事實,似乎形成了某種機制,即資本市場和科技進步的高度結合,而這種機制也不斷地發展和推動著美國一輪又一輪的高科技浪潮,給美國經濟帶來了革命性的深刻變化,實現了美國從傳統經濟向新經濟的轉型,並使其在全球範圍內的領先地位保持至今。。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二、無限風光的日子(5)
施加一種作用,必然會產生另一種反作用。
在高科技產業的帶領下,美國資本市場也在20世紀80~90年代迎來了它的膨脹時期。尤其是在20世紀的最後15年,在高科技產業帶領下,美國資本市場一路狂飆。而華爾街的金融之子們,更是彷彿進入了天馬行空的忘我境界,把所謂的金融創新發揮到了極至。
據統計,1990年時,道…瓊斯工業指數從2000多點開始上漲,到2000年時,其數值已經放大到了12000點左右,市值上漲近六倍,佔全球市值的一半以上。這使得美國資本市場牢牢地控制住了世界第一的地位。
在此期間,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業迅猛發展,大量實業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受此推動,整個美國資本市場產生了很多的虛擬金融,特別是資產證券化。如住房貸款證券就是這樣一種產品。收入低和信用記錄不良的人群本來是不具備買房條件的,但華爾街上的金融機構想方設法把它開發了出來。同時,一些富可敵國的投行和金融巨頭誕生了,而國際遊資、另類投資,如對沖基金等各種私募基金也紛紛湧入到了華爾街,在金融行業裡投機逐利。於是,以創新產品名目出現的大量金融衍生產品五花八門,極盡可能地把一切資產進行金融證券化運作和包裝。
至於美國的民眾,“貪婪”可謂是此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最大特色了。一是低收入階層,不顧客觀實際,在投機逐利的心理作用下爭先恐後地進行房產消費;二是中產階層,更加推崇提前消費,信用卡透支、向銀行貸款愈演愈烈;三是所謂的精英階層,受經濟高度繁榮、華爾街一片風光的誘惑,整個精英人群都不願意去第一和第二產業的實體經濟部門工作,華爾街和曼哈頓是他們的理想之處。
進入21世紀以來,即便是遭遇過網路等高科技泡沫的破裂,以及“9·11”恐怖襲擊的突然打擊,短時性的疲軟並沒有動搖華爾街表面上的風光,直至2007年的“次貸危機”爆發。
4.天馬行空的金融驕子
就像我們在前文中表述的那樣,此次危機的降臨,美國政府及相關高層已不可能再次尋找到其他藉口,因為美國人自己心裡最明白,危機的製造者正是他們自己。尤其是華爾街的“金融才子”們,不僅扮演了危機的推手,也成為風險的最直接承擔者。
曾經的華爾街,那些能夠徜徉或是奔波在一座座金融大廈裡的人們,被美國人甚至是全球金融界的人士羨慕地稱為“金融才子”,也有稱之為“金領”的。也正是這些所謂的“金融才子”們,導演出了一幕幕看似精彩、一度令人叫絕的金融遊戲。
《華爾街*》的作者希拉里·戴維斯在卷首中有這樣的話:“這是叫人透不過氣來的奔忙,完全稱得上是狂奔。一天下來,你會感覺自己給累垮了架,因為你一整天都得保持亢奮狀態。簡直是奇蹟,時間可以凝滯不動,又可以轉瞬逝去。全球之內,每分鐘的證券交易額可達若干億美元……沒有哪個人甘心情願當落伍者,頭上頂著量子物理學和數學高階學位的‘金融工程師們’,操縱著手上的電腦,買賣著愈來愈複雜的金融票據。”
是的,華爾街的“金領”們就是這樣操弄著變化多端的金融遊戲的。如果你有幸光臨那裡,你一定不要驚訝這樣的場面:
滿頭銀髮的投資經理仍然懷著飽滿的熱情研究新的行業與市場;資深分析師一邊吃著簡單的午餐一邊讀著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