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小說:誰來拯救美國 作者:冥王

的報告;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聚會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

二、無限風光的日子(6)

自然,還有一點你也必須學會心安理得——“金領”們高得令人咋舌的收入。

據美國稅務局的統計數字:2006年紐約華爾街30多萬員工的年平均收入超過了30萬美元,是美國人均收入的7倍左右。即使是沒有任何經驗的大學本科畢業新生,只要能夠進入華爾街,就可以輕鬆地拿到10萬美元年薪。而一個有著五六年工作經驗的所謂“金融才子”,年薪則會在70萬美元左右。不過,有一點你還得學會坦然面對,這些工資還不是華爾街“金領”們的主要收入部分,大頭是他們為之無限奔忙的“紅利”。這部分的比例往往會佔到華爾街“金領”們年收入的75%。

美國媒體也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2002年到2007年的5年間,華爾街最大的5家金融企業的執行長共賺到了30億美元,這5家企業中即包括後來被美國政府挽救的美國國際集團。另外,從2002年以來,包括高盛集團在內的華爾街5大投資銀行總共向其員工發放了3120億美元的薪資和福利,其中獎金總額大約為1870億美元。

正因為如此,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當美國財政部宣佈向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等華爾街金融機構注入鉅額資金時,才會招來罵聲一片。

華爾街“金融才子”們享受著如此高的年收入,到底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們呢?

正是人為製造的日益複雜的華爾街“金融遊戲”,即學界所稱的“金融衍生品”,或是金融創新。這在下文將有交待。

看似無限風光,被金融才子們操弄著的金融遊戲,也確實成功地演繹出了美國連續十多年的股票市場大牛市;而財富的快速增長,更令金融資本逐利本性變本加厲,讓幾乎所有的人都擠進了這場充滿誘惑的金融“派對”。這種狀況又進一步推動著華爾街精英們日益功利的金融思維,一個又一個經過反覆包裝的、越來越複雜的金融產品可謂是推陳出新。

這其中就有住宅抵押貸款的證券化。

華爾街金融才子們的精心設計,不僅將銀行不可流動的金融資產轉化為可流通的證券,更重要的是對銀行的中介功能進行了分解,即將過去由銀行一家承擔的發放住房抵押貸款、持有貸款和回收貸款本息服務等業務,轉化為多家金融機構和機構投資者共同參與的活動,這使得越來越多的金融和非金融機構開始進入住宅金融市場。

於是,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上,貸款發起者不僅有傳統的儲蓄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抵押貸款公司、保險公司、公營和私營保險抵押機構、貸款服務機構,更多的則是那些抵押貸款經紀人。根據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的報告,美國次貸危機前有60%的住房抵押貸款發起和貸款交易活動是由經紀人完成的。

其實,傳統意義上的經紀人不從事抵押貸款的發放業務,他們多是購房者代理人,為購房者尋找最佳貸款合約。隨著這些人搖身一變成了貸款人或貸款機構的代理人,他們也從中介服務變為了賣貸款,具有了雙重職能。於是,經紀人們更加努力地想盡各種辦法把貸款推銷出去,讓更多的人負債。因為他們明白,負債的金額越大、時間越長,他們的收益和利潤才能越大。

概括性地看,這些人發放的貸款資金通常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未來貸款購買者提供的週轉資金;二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提供的短期信貸資金;三是自有資金。而當利益的驅動和監管不當都同時存在的時候,被稱為“掠奪性貸款”的發生也就理所當然的了。

之所以稱其為“掠奪性貸款”,因為它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貸款人常常會向借款人惡意推銷貸款;二是貸款推銷中存在廣泛的尋租行為,如從中獲得佣金以外的其他收入等;三是與強行推銷貸款一起的,常會相伴生出許多誤導和欺詐的行為;四是貸款人為了達到推銷貸款的目的,往往以各種手段誘使借款人在對借款條件瞭解不充分的情況下被動接受貸款;五是貸款合約條款常會含糊不清,貸款人儘可能地避免給予借款人可訴諸法律的把柄等等。

再加上許多次級貸款的借款人本身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識匱乏,獲取資訊的渠道又不順暢充分,致使那些惟利是圖的經紀人向他們推銷出的貸款,許多都是高成本、甚至一輩子也無法還清的終身債。

隨後出現的如下狀況自然是情理之中了:基金經理們的信心不斷膨脹,冒險精神文化盛行;高管層過度依賴風險官的風險報告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