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英國經濟正在衰退,英國政府需要貶值英鎊,刺激出口,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必須勉力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匯價。英國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許多金融專家的質疑,國內的商界領袖也強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復季,英國的首相梅傑和財政大臣雖然在各種公開場合一再重申堅持現有政策不變,英國有能力將英鎊留在歐洲匯率體系內,但索羅斯卻深信英國不能保住它在歐洲匯率體系中的地位,英國政府只是虛張聲勢罷了。
1992年9月,德國中央銀行行長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歐洲貨幣體制的不穩定只有透過貨幣貶值才能解決。這一訊息讓索羅斯敏感地捕捉到了,他預感到德國人準備撤退了,馬克不再支援英鎊。
幾乎就在同一時期,投機者們開始進攻歐洲匯率體系中那些疲軟的貨幣,其中包括英鎊、義大利里拉等。這使得上述國家的中央銀行不得不拆巨資來支援各自的貨幣價值。
英國政府計劃從國際銀行組織借入資金用來阻止英鎊的貶值,但這猶如杯水車薪。而索羅斯正是這場“賭局”最大的賭徒。僅他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索羅斯在這場豪賭中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他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便又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出德國股票。
下完賭注,索羅斯開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市場上到處流傳著義大利里拉即將貶值的謠言,里拉的拋盤大量湧出。9月13日,義大利里拉貶值7%,雖然仍在歐洲匯率體系限定的浮動範圍內,但情況看起來己很悲觀。這使索羅斯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成員國最終將不會允許歐洲匯率體系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這些國家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後來就有評論者認為,如果只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較量,英國政府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但世界上眾多投機者的參與,便註定了英國政府最終的失敗。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面對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在不斷地下跌,英國政府為了防止投機者使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低於歐洲匯率體系中所規定的下限,便下令英格蘭銀行購入33億英鎊來干預市場。但政府的干預並未產生好的預期,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這使得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對沖基金們更加堅信自己以前的判斷,他們決定在危機凸現時開始出擊。
英國政府也不得不進行最後一搏了。財政大臣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應付這場危機。他再一次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再一次拒絕了;無奈,他請求首相將本國利率上調2%~12%,希望透過高利率來吸引貨幣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蘭銀行兩次提高利率,使利率高達15%,但收效甚微,英鎊對馬克的匯率還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 。。
一、牛市:天使與魔鬼(3)
1992年9月15日,在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之後,英國政府最終還是遭到慘敗,被迫退出了歐洲匯率體系。這一天,也被英國人稱為“黑色星期三”。
事後的分析資料透露,索羅斯正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他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更使他獲得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而歐洲各國中央銀行共計損傷了60億美元。就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也增長了%。
事後,索羅斯被《經濟學家》雜誌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
2.片斷二:掀起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7月,量子基金大量賣空泰銖,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而實行自由浮動,從而引發了一場亞洲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1997年7月2日,依照事先的偵查報告和作戰計劃,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帶領和其同樣擅長投機的其他對沖基金對泰銖發起了猛烈衝擊。當天,泰銖兌美元匯率就下跌了20%,創下有史以來的最低紀錄。
受此影響,以東盟為主的亞洲一些新興經濟體相繼捲入,金融危機序幕由此拉開。
直到危機結束10年之後,一些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