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交易系統中,貨幣是人們進行產品交換的媒介,而不是目的。舉例來說,在市場的一個靜態畫面中,甲農民出售十斤米,得到十元錢,然後甲用此錢買來乙農民的一隻雞,乙農民又用此錢在市場上買來十斤米。這樣,甲農民得到一隻雞,而乙農民得到十斤米,十元錢只是一個媒介。假如甲農民賣出十斤米或者乙農民賣出一隻雞得到的不是十元錢,而是一枚金元寶或是一億元鈔票,皆不會影響交易結果。所以產品交易的過程不是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
可是,儲蓄系統的執行與通貨膨脹的形成卻有著直接的關聯。在實際生活中,當人們將自己的產品賣出得到貨幣後,並不是立即全部將其用於購買需要的產品,而是將一部分貨幣放置在儲蓄系統。人們貯藏貨幣的目的是用於將來購買產品。但是這些貨幣並不是凝固不動的,而是在不斷流動著的。當管理這些貨幣的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向外投資或貸款時,就會對產品交易系統的價格水平產生影響。
電子書 分享網站
CPI:掀起你的蓋頭來(1)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假如在某年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那表示,這一年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當生活成本提高時,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元的貨品及服務。
CPI是一個滯後性的資料,但它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CPI穩定、就業充分及GDP增長往往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CPI應該是民眾能夠切身體會到的東西,如生活消費品的價格是漲了還是跌了。事實上,身邊的消費品如電、車票、蔬菜、汽油、住房等,價格不斷在上漲,為什麼統計部門的資料卻正好相反呢?其實,現實的經濟並非如統計資料所顯示的那樣變幻莫測與隨意,也不像媒體所報道的那樣瞬息萬變、忽然通脹、忽然通縮,它本身有其發展的內在規定性。問題可能出在對CPI統計的理解上。
中國的CPI包括食品、衣著、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及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雜項商品與服務等八類,但近幾年來民眾消費所佔比重最大、價格上漲最快的消費支出專案並沒有包括在CPI中,如民眾教育消費、醫療保險、住房消費等。舉個例子,國家統計局公佈的CPI指數之中,我國居住類人均年支出僅700元左右,而這些費用僅夠支付每個家庭的水電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這個數字甚至還不夠,至於住房消費中的物業管理費、房租、購房消費等專案就更沒有包括在其中了。事實上,這幾年國內經濟持續發展最大的動力是個人住房消費,如果不把它包括到整個社會的總消費中,那麼這個數字能反映整個社會真實的消費水平嗎?如果這個比重無法反映在CPI中,那麼CPI又如何反映真實的消費價格水平呢?
有研究者認為,房地產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價格上漲是不可逆轉的,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可能呈現剛性上升趨勢的房地產價格並不足以作為貨幣政策的決策依據,在供求對價格訊號的變化並不十分敏感的經濟結構中就更是如此。也就是說,CPI變化根本就不需考慮住房消費價格變化的因素。現在我要問的是,住房是消費品還是投資品?如果住房是消費品,住房消費的價格指數不反映到CPI中,那麼這種CPI肯定是失真的,不足以成為政府貨幣政策的依據;如果住房是投資品,假定房地產投資收益率很高,那麼房地產業必然會吸引許多人及資金的進入,這會推高房地產投資資金的價格(但如果利率管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容易產生泡沫。目前,不少人認為國內房地產沒有泡沫,市場火爆的原因在於個人房地產需求過大而非投資過高。按照這個推論,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基本上是以住房消費為主導的,這樣一來,住房消費價格不計算在CPI之內也就沒有道理了。
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即使CPI能夠很好地反映居民消費價格,它也只是央行貨幣利率調整中考慮的一個因素而已,從更多的角度來看,國內利率提高的條件早已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