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成了,如美元加息、民眾儲蓄的變化、民間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等。
在國際上,“逆風向而動”(即利率變化看CPI等經濟資料的變化)的貨幣政策早已過時了,如今的美國貨幣政策操作早就脫離了這種過時政策而轉向追求一種“中性”的貨幣環境。這裡的中性貨幣政策指的是使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貨幣政策,換句話說,就是一種保證貨幣因素不對經濟執行產生影響,從而保證市場機制可以不受干擾地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貨幣政策。正是出於這樣一種貨幣政策理念,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才連續多次加息,對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擔心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變化實現一種市場均衡的復歸才是最重要的考慮。 txt小說上傳分享
CPI:掀起你的蓋頭來(2)
經濟專家易憲容認為:中國CPI不可比擬美國CPI。一般來說,CPI指數是指一個國家在某個時期內居民的消費品及服務的平均變化值。它是透過一個十分複雜的指標體系來測算的。對於這個指標,儘管目前各國都是根據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來確立的,但是由於當時各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居民消費模式及水平、各國的文化傳統等不一樣,實際上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比如,有人認為,目前國內CPI上漲較快,就在於食品價格上漲因素,如果中國用發達市場經濟中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來看,那麼目前中國的CPI基本上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也就是說,如果以核心CPI來看中國物價指數問題,目前中國的核心CPI變化應該是很平穩的,因為這次CPI上漲也主要是食品價格上漲拉動的結果。但是,這些人是否想過,中國CPI指數體系與發達市場體系下的CPI體系是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用兩個內涵不相同的東西來類比,自然失去其實際意義。
比如說,在CPI體系中,美國食品類及能源類所佔權數比重僅有,而且中國這兩類消費品所佔權數估計可達36%以上。如果中國使用美國核心CPI概念,那麼中國的CPI也就得去掉近一半的內容了。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因素不說,中國核心CPI指數的意義自然要弱化。如果再對中國與美國的CPI內容及體系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兩者差別很大,而且根本就沒有在同一個平臺上。
目前,國內的CPI指數統一執行國家統計局規定的“八大類”體系,每個大類中又包含若干個具體專案,總共有300多項。參見“我國現行CPI權重構成圖”。
在此,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CPI指數的分類與權重構成。美國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種各式各樣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平均變化值,而這些商品與服務又分為8個主要類別及不同的權重。如住宅()、食品和飲料()、交通運輸()、醫療()、服裝()、娛樂()、教育和交流()、其他商品和服務()。
從以上分類來看,兩國CPI各大類所包括的商品與服務差異性不會太大,但是實際上有區別,而且更大的區別是不同類消費商品與服務的權重構成。如美國CPI權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運輸,其比重達59%,但中國這兩類商品及服務的權重僅為23%;而中國CPI中權重最大兩類是食品與娛樂,其權重達到48%,但是在美國這兩類商品及服務的權重只有。
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英文簡寫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的目的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產分為三個階段:(1)原始階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2)中間階段,商品尚需做進一步的加工;(3)完成階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續。
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PPI的調查產品有4000多種(含規格品9500多種),覆蓋全部39個工業行業大類,涉及調查種類186個。
根據價格傳導規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後透過產業鏈向下遊產業擴散,最後波及消費品。產業鏈可以分為兩條:一是以工業品為原材料的生產,存在原材料→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傳導。另一條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