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它的彌足珍貴,因為遺落了那一份擁有時的心曠神怡。現代人形色匆匆的腳步已定格為一種時代的風景,在挑戰與競爭接踵而至的今天,在人們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刻,若能做到樂由心生,實為人生的大智慧。
“知足常樂”,顧名思義,就是對幸福的追求持一種極易滿足的態度。古人云:“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慾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滿足的快樂的。這種態度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是中國千百年來小農經濟下的產物,古代哲人認為,人的痛苦根源不是在於貧困而在於慾望。人的追求與慾望一旦滿足不了便產生了痛苦;而一種慾望被實現後又隨之而來新的追求,總是無法得到滿足,也總是徘徊在痛苦的邊緣。
知足常樂是一種心態。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心情,安於現狀的驕傲自滿不是知足。《大學》曰:“止於至善。”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而達到最理想的境地,更應該懂得自己處於什麼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樂,知然後樂,是透析、定位、放鬆自我。做到“知”,不會讓自己好高騖遠,迷失了方向,“足”不是碌碌無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更不是心力交瘁,它是一種幽幽釋然的情懷。
“布衣桑飯,可樂終身”、“寧靜致遠,淡泊明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古人知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