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的閃米特文化相融合、相雜交,才導致了第二代的波斯文明的產生。
然後再往東,還有一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向東南進入了印度河流域。這些身材高大、面板白皙的北方入侵者,取道伊朗高原衝入到印度河流域,摧毀了由那些身材矮小、面板黝黑的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然後在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個古代的印度文明,也就是以吠陀教和婆羅門教為標誌的古代印度文明。這個古代印度文明,最初也可以稱為婆羅門教文明,到了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從婆羅門教中又以改革的方式產生出了佛教和耆那教,然後到公元4世紀以後,又產生了印度教,從而成為一個“宗教的萬花筒”。這個古代印度文明,就是印度的第二代文明形態,它也是北方來的遊牧入侵者與當地哈拉巴文明融合、雜交的結果。
克里特島、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三個親代文明,都在公元前3000紀末期以後的遊牧民族大入侵的浪潮中,以文化雜交的方式蛻變出新的文明形態,產生了希臘羅馬文明、波斯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等第二代的文明。三者發生文明形態嬗變的重要中介,都是來自北方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這些野蠻入侵者與當地土著文化相結合,產生了一批新的文明形態。這是亞歐大陸西邊的這三個文明在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中發生形態嬗變的基本情況。
然後我們再往東邊看,在中國這邊,先秦時代的夏商周文明在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沖擊中倖免於難,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中國與西部的其他文明之間,有著崇山峻嶺,有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喜馬拉雅山這樣一道一道的高山險阻,把操持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向東入侵的浪潮遏制住了,所以他們沒有越過帕米爾高原來到我們中國,沒有對中國黃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形成威脅。但是,雖然中國親代文明當時沒有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的入侵,在大體相當的時間裡,中國夏商周文明卻受到了蒙古利亞人種和漢藏語系內部的一些遊牧民族的入侵。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早在商代,來自西北方的遊牧民族就頻頻地威脅和騷擾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這些西北的遊牧民族在商代時被中原農耕文明的人們貶稱為鬼方、鬼戎、昆夷、獫狁等,到秦漢時期又形成了統一的匈奴部落。當時人們把來自西北的這些遊牧民族通稱為戎狄,西邊叫戎,北邊叫狄,西戎北狄構成了黃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威脅。從商代開始,什麼昆夷啊、鬼方啊、獫狁啊這些戎狄民族就不斷地騷擾著中原逐耕地區,《詩經·小雅》中就有“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說的就是西北戎狄入侵所造成的中原人民的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狀況。再往後,到了周代,在西北邊境廣置烽火臺,就是為了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來犯。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當時的烽火狼煙就是周朝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侵犯而設定的預警系統。周幽王為了博得愛妃一笑,烽火戲諸侯,失信於天下,後來西北的一支遊牧民族犬戎入侵,將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之下,周王室東遷洛陽,開始了東周列國時代。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西北方的那些諸侯國,如秦、趙、燕等,為了防止西北遊牧民族的侵犯,都修築了堅固的城牆,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把這些國家的北城牆連線起來,築成了萬里長城。它的作用,還是為了防犯西北遊牧民族。所以我們說,從商開始一直到西周,再到東周列國時代,西北的戎狄民族始終對中原形成了一個大威脅,他們不斷地對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發起戰爭,有時也進行和平交往,雙方形成了一個相互衝突和融合的漫長過程。那麼這個衝突與融合的過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這樣一個###時代,最終就導致了中國第二代文明的出現,這就是秦漢帝國。秦漢帝國作為中國的子代文明,其產生的情況雖然與西域幾個文明嬗變的情況不盡相同,但是仍然是遊牧民族與農耕世界衝突、融合的歷史結果。
遊牧世界與農耕世界衝突(4)
在人類最初的五個親代文明中,我們已經講了四個文明發生形態嬗變的情況,其中有三個是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入侵的影響,另一個則是受到操持漢藏語言的遊牧民族入侵的影響,這四個親代文明都在與遊牧入侵者的文化雜交過程中,發生了文明形態的嬗變。這就是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的歷史效應。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在人類最初的五個親代文明中,還有一個到哪兒去了?埃及到哪兒去了?
埃及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