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最原始的反盜墓構思。這種構思在後代都有運用,宋代書畫家米芾便曾如此葬過親屬。明馮夢龍編撰的《古今笑史·痴絕部》中記錄,“米芾好奇,葬其親潤州山間,不封不樹。嘗自詫於人,言莫有知其穴者。”
後來,反盜墓花樣就多了。
如朱元璋,民間傳說,他死前精明死後聰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盡心機。明人朱國楨所著的《皇明大政記》稱,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引,各門下葬”,此即南京民間至今流傳的說法,朱元璋出殯那天,十三座城門同時抬出了棺材。
從下列所述的種種手段裡,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盜墓玄機。
反盜墓招一:“虛冢”設疑干擾
後趙始主半夜偷埋山中
曹操的所謂“七十二疑冢”,就是一種著名的防盜手段。
疑冢防盜,有一個考古名詞,叫“虛冢”。虛冢,只是秘葬方式之一種,又稱假墳、虛墓、虛葬、潛葬、潛埋。說白了,就是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將真屍葬地隱匿。
傳說中的著名的虛冢,當屬孔仲尼的弟子為其設的五座虛墓。晚清文人俞樾著《茶香室叢鈔》引《東家雜記》稱,當年孔子的墳西側有五座假墳,都是石頭砌成的。這些墳都是他的弟子為他造的,目的是防止被後人盜掘。當時孔子的儒家觀點僅是諸子百家之一種,並不是人人都贊成的,反對派多多。聯想此背景,弟子為其造假墳,干擾對手還是有理由的。
據說後來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後,曾命人掘開了這些虛冢,裡面竟然跑出了一隻白兔子。此說顯然是無稽之談,不可信。但從中可以透露出,盜墓掘墳,在孔子那個時代已是一種社會現象了。為了防止慘劇的發生,反盜墓成了必須考慮的事情。
東晉之後的十六國時期後趙(公元319-351年)始主石勒,字世龍,羯族,上黨武鄉人。初歸效劉淵,據有襄國。石勒後殺前趙(公元304…329年)末主劉曜稱帝,擁有冀並幽司豫兗青徐雍秦十州之地。
在當時的十六國中,後趙最為強盛。石勒當了15年皇帝,於咸和七年(公元333年)病死。死後,石勒採取“虛葬”手段,處理自己的後事,夜裡偷偷下葬,“夜瘞(yì 埋葬)山谷,莫知其所,備文物虛葬,號高平陵。”
史上記載石勒的葬事相當低調。《晉書·石勒》(卷105)記載,石勒病危時,曾下遺詔:“三日而葬,內外百僚既葬除服,無禁婚娶、祭祀、飲酒、食肉,徵鎮牧守不得輒離所司以奔喪,斂以時服,載以常車,無藏金寶,無內器玩。大雅衝幼,恐非能構荷朕志。中山已下其各司所典,無違朕命。大雅與斌宜善相維持,司馬氏汝等之殷鑑,其務於敦穆也。中山王深可三思周霍,勿為將來口實。”
石勒的葬事與曹操所為如出一轍,秘葬的同時施行薄葬。據說石勒的墓內沒有金銀寶珠寶隨葬,喪事也極為簡單,官員參加喪禮都不被允許,以絕世人掘陵取財之歹念。
石勒的反盜墓手段,其實在其死之前已經過“實驗”,石勒葬母時便是“虛葬”。《晉書·石勒》(卷105)記載,“勒母王氏死,潛窆山谷,莫詳其所。既而備九命之禮,虛葬於襄國城南。”
另據時人所記,石勒秘葬在渠山,當夜從城裡同時抬出了十多具棺材,以迷惑老百姓。後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十三城門出棺”,是否是受到石勒秘葬方式的影響,現在不能肯定,但其反盜墓的靈感,應該是一致的。
石勒死後由其第二子石弘繼位,可能兒子太年輕了吧,讓其侄兒石虎奪了皇位。石虎廢石弘為海陽王,自立“大趙天王”,並遷都於“鄴”城。
反盜篇 機關重重的古代陵墓(2)
石虎死後葬顯原陵。從史料記載來推測,顯原陵亦為虛冢,石虎並未葬在陵中。《資治通鑑·晉紀》(卷100)記載,東穆武帝昇平三年(公元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儁(jùn 古同“俊”)做一個夢,夢見石虎咬其膀子,一怒之下去挖掘顯原陵,欲鞭屍洩忿,但開啟了陵穴後,並沒有找到石虎的屍體。於是慕容儁“購以百金,鄴女子李菟知而告之,得屍於東明觀下,僵而不腐。”
找到石虎的屍體後,“儁蹋而罵之曰:‘死胡,何敢怖生天子!’數其殘暴之罪而鞭之,投於漳水,屍倚橋柱不流。”後來前燕為前秦滅亡後,告密者李菟也因此被殺了,被橋柱子攔住留下的石虎屍體,得到重新收葬。
類似“虛冢”,史書上的記載還有——
“(南燕獻武帝慕容德)其月死,即義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