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史記·平準書》)。

秦始皇用行政手段強行統一貨幣,這一舉措使戰國幣制的混亂局面立刻得到了有效控制與規範。秦始皇統一貨幣所獲得的成效遠比他統一文字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統一貨幣的措施更合乎規律。六國的貨幣大小不一、輕重不一、形體不一(刀形、布形)、價值不一,秦國“內方外圓”的貨幣比六國的貨幣更方便攜帶,流通起來也更為便利。“秦半兩”為五銖錢的出現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可以說,“秦半兩”影響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貨幣形態。

秦始皇採用“內方外圓”的圓形貨幣作為秦代的統一貨幣形態,這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相契合。中國古代一直崇尚“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先秦諸子一直認為,天道為“圓”,地道為“方”。秦幣的“內方外圓”恰好符合這一哲學思想,而且非常實用。“內方”便於穿串,“外圓”不易磨損。

秦半兩錢一錢之中,既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又具備了易於攜帶、便於使用的特點,它的通行便是必然的了。

此外,在戰國中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若干個經濟區,這些經濟區是和戰國七雄諸國共時而存的。各國的經濟區之間由於交換的需要,已經將貨幣的統一逐漸提到議事日程上。秦始皇統一貨幣適應了這種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這也是這一舉措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法度歸一 車輛同軌

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在經濟上成就的另一件大事。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非常混亂。

度量衡分別是三種單位。“度”是計量長短的器具,“量”是測量體積的器具,“衡”則是計算重量的器具。

先說“度”。在傳世至今的四件戰國銅尺中,洛陽金村銅尺長厘米,安徽壽縣楚國銅尺長厘米,長沙兩件楚國銅尺長分別為厘米、厘米。這四件銅尺的長度相差最少為厘米,最多為厘米;兩件楚國銅尺的長度也不一樣。可見,戰國分裂局面造成的度量衡混亂之大。再說“量”。魏國的量制以益、鬥、斛為單位,齊國的量制以升、豆、區、釜、鍾為單位。而齊國姜氏政權的定製是:“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左傳·昭公三年》)。”其意是說,四升為一豆,四兩詔銅斤權,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詔文。豆為一區,四區為一釜,十釜為一鍾。田氏卿族為了奪取姜氏的齊國政權,收買民心,改變數制——五升為豆,五豆為區,五區為釜,十釜為鍾。可見,各國都有自己“量”的標準。

最後說“衡”。趙國的衡制以、鎰為單位。楚國的衡器是天平砝碼,以銖、兩、斤為單位。據楚墓出土的砝碼測量,楚制一斤平均值是克。

度量衡的混亂帶來兩大弊病:一是商品交換因為難以換算而無法順利進行;二是賦稅收入不均。秦國在商鞅變法之時,就已經制定了度量衡單位。在現在的上海博物館裡,藏有商鞅變法時頒發到重泉的標準升,這方升的表面還刻有銘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國以秦製為基礎,頒發詔書,統一全國度量衡。同時,把秦始皇的詔書刻在由國家制造的度量衡的標準器和日用器。

秦代度量衡器具的測算標準為:一尺為厘米,一升為201毫克,一斗為2010毫升,一斤為克,一石(120斤)為公斤。

統一文字與度量衡,其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大一統的大秦帝國的統治。在統一文字與度量衡的同時,秦始皇還制定了車輛的標準軌距。如此一來,車輛的輪子便可以適合全國所有道路的車轍。在中國西北的大片土地上,縱橫穿越的道路深受厚層鬆軟黃土的侵蝕之害,因此,這項改革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在秦始皇從文化、經濟等方面大力推行統一之時,他也沒有忘記對領土的強力控制。那麼,秦始皇在這一方面又實施了哪些舉措?

二十九 萬里長城(1)

秦朝作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肇始,在史冊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筆墨。作為秦朝締造者的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並開創了“書同文,車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