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70年代末,2萬元絕對不是小數目,許多人家裡沒有2萬元,於是,就幫陳頌楠到親友處去借。3天后,40多萬元就送到了陳頌楠手中,而這正是因為溫州人講義氣。
每次談到這件事,陳頌楠就激動不已。他說,溫州人走南闖北,現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都有溫州人,在外面做生意的溫州人更是抱成一團,這種團隊精神,是溫州商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為一個社會人,你在經商的過程中,必須要有他人的幫助,但是,這個社會總是講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他人幫助你,那是因為對方重視人際關係,如果你只是一味接受幫助,而不幫助他人,顯而易見,他人就會減少對你的幫助。這並不是說這個社會是功利的,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幫助應該是互相的,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如果你想在經商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他人的幫助,你首先要學會幫助他人,為自己積累良好的人脈關係和口碑,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隨時找到合適的人。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經說過:“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有貢獻,這就是內心的財富,是真財富。如果是金錢的財富,你今天可能漲,明天又可能掉下去。但你幫助了人家,這個是真財富,任何人都拿不走。”這句話非常正確。出門在外的浙商們,在摸爬滾打中早就體會到互相幫助的重要性,因此,他們總是習慣性地為他人提供一些幫助,從而為自己獲得良好的人脈關係,開創事業的新高峰。
2001年7月11日,《溫州日報》曾經報道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宜昌的一些溫州人居然在當地媒體亮相稱要開門收徒,傳授創業經營之道。
原來,一位宜昌下崗職工想學做鞋類、服裝生意,希望自己能夠在經營上學到一些經驗,於是,向宜昌溫州商會求助,希望能夠有溫州老闆收其為徒弟。溫州商人要收徒的事被當地媒體報道後,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宜昌人都想拜溫州商人為師。
宜昌政府對此非常支援,認為這是對宜昌的“扶智”的一種好方式。因為,在宜昌的1萬多溫州人在自己的行業內都做得相當不錯。
於是,許多溫州商人紛紛招收徒弟,願意傳授自己的經商之道。
溫州商人陳鑠榮第一個在媒體亮相招收徒弟。他說,招徒不是招打工者,也不是招生意合夥人,而是要真心地傳授經商之道,把溫州人的觀念植入宜昌人的腦袋。若能借此帶動當地市場經濟的繁榮,那是最好不過的。如果學得好,保證不出兩年,每個徒弟都有能力獨立經營一個店鋪。
第一個被溫州商人招為徒弟的李君陽在溫州老闆的帶領下,學到了不少經商之道。他認為,溫州老闆做事的快節奏、對待客戶的誠信度,讓他感觸頗深。
4。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2)
儘管溫州商人收的徒弟在學成後容易對溫州商人構成競爭關係,但是,這些溫州商人認為,多一個朋友,多一條道路,如果能夠培養一些相關的人員,建立合作同盟的關係,這也不失為經商的一種策略。
有付出才有回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與其等著他人來幫助自己,不如先主動去幫助他人,也許,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貴人就會出現。
5。老鄉一家親
浙商商道: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浙商自白:
溫州人的許多生意經是其他人無從學起的,這主要因為溫州人相互之間的信任感很強,緊密相連的人脈實際孕育了許多商機。
——莊吉服飾公司董事長陳敏
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每個人都有老鄉,出門在外,老鄉之間的感情是最深的。因此,共同的人文背景、地理位置、風俗習慣,使老鄉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浙江商人非常注重老鄉,出門在外的浙江人都非常願意照顧自己的老鄉,諸如“浙江村”、“溫州街”、“義烏小商品城”等,都是老鄉互相支援的表現。正是這種老鄉關係,讓浙江商人走到哪裡都有一種歸屬感,走到哪裡都有人幫助,他們的經商活動才能夠順利地進行。
2004年,溫州有名的印刷裝置經銷商李方源決定移師南京,但是,怎麼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開展業務呢?
李方源自然有他的辦法。這是每一個浙江商人經商的套路。
首先,他摸清一大批在南京經商的溫州人的下落,然後挨門逐戶地拜託他們為其承攬一點業務,拉開一張有幾百戶的“老鄉網”。
然後,他利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