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徒就先得下去,把燈點起來,迎門,然後再去把老師傅引下來。小時候常聽老人講鬼的故事,所以最怕的就是鬼,特別是陰森森的下雨天。胡慶餘堂又是一個很大、很深的庭院,所以晚上一個小孩子從樓上下來感到很害怕。而且晚上的方子裡有時候也需要用一些新鮮的、現做的藥捻了來配方,比如治老人哮喘的中藥,就要用一味‘竹瀝汕’,是把竹子劈開以後,用火將其中的竹油瀝出來,一滴一滴地瀝,沒有一兩個小時是完不成的。如果摻點假,加點水,誰也不知道。這就要靠良心做事,靠誠信撐店。藥配好後拿去,你剛剛睡下,可能又會有人敲門。記得有一個晚上,我起床6次。你算算看,晚上10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半夜再有五六次起床配藥,學徒還有多少時間睡覺?可第二天還要照樣工作,365天,沒有一天休息的。”
實際上,身體上的苦並不算什麼,許多浙商在剛開始的時候甚至被人看不起,被人侮辱,這種心靈上的苦對於一般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但是,浙商卻能夠默默忍受。在浙商心裡,為了自己心中的事業,他們可以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苦。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種吃苦的精神在浙商人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率江西黨政學習考察團在浙江考察時這樣說道:“這裡的企業都能積極進取,主動性很強,我們學習浙江的經驗,主要是學習浙江精神。這是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披荊斬棘、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而這一點,也正是浙商區別於其他商人的獨特之處。
4。一定要吃得起苦(2)
有人認為,浙商這種肯吃苦的精神主要來源於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
浙江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獨特的山地文化決定了這裡的人喜歡“獨”而不喜歡“統”。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一統”的思想佔據了主流,浙商似乎缺少了優越性。但是,當市場經濟時代來臨時,浙商的獨立精神就迸發出來,這種能量使浙商身上具有無可比擬的特點,那就是肯吃苦與自強不息。
5。在挫折中磨鍊自己(1)
浙商商道:
不低頭不認輸,擦乾淚堅持住,該受的苦我來受,該走的路我清楚。——浙江吉利公司廠歌歌詞
浙商自白:
都說挫折是人生的老師,它會使人變得堅強,也會使人成熟。由於自己身體殘疾帶來的挫折,使得我在做事情時總是追求完美。在許多事情上,我的想法都與眾不同。我總是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而且隨著自己能力的提高,我越來越自信。
——瀋陽中旭集團董事長兼瀋陽溫州商會副會長曾昌飈
一個人的一生並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困難與挫折。如果在困難與挫折中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那麼,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不會成功的。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大部分都是從苦難中經歷過來的。這一點,已經被無數成功人士所證明。
廣大浙商創業時都是貧窮的,有些人甚至在年幼的時候就經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和困難。“窮則思變”,因為貧窮,他們比別人更想致富,因此,在創業過程中,浙商能夠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艱難挫折。
就是憑著早年在挫折困難中的磨鍊,這些草根浙商都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就像小草一樣,無論把它放在哪裡,它都能生長。
出身於溫州的殘疾商人曾昌飈是瀋陽中旭集團董事長兼瀋陽溫州商會副會長。
曾昌飈在3歲的時候就得了小兒麻痺症,病魔差點奪去了他的生命,經過與病魔的鬥爭,曾昌飈終於戰勝了疾病,但是,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對於殘疾的身體,曾昌飈從來沒有抱怨過,他始終是自信而充滿激情的,在經商的道路上,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
他曾經這樣評價自己不幸的少年時代:“都說挫折是人生的老師,它會使人變得堅強,也會使人成熟。由於自己身體殘疾帶來的挫折,使得我在做事情時總是追求完美。在許多事情上,我的想法都與眾不同。我總是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而且隨著自己能力的提高,我越來越自信。
“因為自己身體的殘疾,造成了我事事要強的性格。另外,我是家中長子,必須為自己的弟妹作好榜樣,所以我在學習上也很優秀。18歲時,我的一項發明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了發明專利,被《當代中國發明史》編入其中。家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