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後來美國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的“工資和物價管制”法案一樣。但這就要冒損害國家福利政策的嚴重政治後果——政治家們顯然不會選擇這條路。
還有一條路就是相反,繼續選擇膨脹貨幣和物價,保證維持高價英鎊所需的流動性。但是在通貨膨脹和貨幣高估的雙重壓力下,一方面企業的國內產品成本增加(因為工資和物價都上漲了),一方面出口卻相對失去了競爭力(以英鎊標價的英國產品比它的競爭對手“貴”了),導致英國的出口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一蹶不振。加上隨後發生的源於美國1929年“大蕭條”的世界經濟危機,更使英國的經濟雪上加霜。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出現極不平衡的繁榮。美國靠對德國貸款和國內信貸消費繁榮,法國靠鉅額賠款和貿易保護取得經濟增長,德國雖然要對外支付鉅額戰爭賠款並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國內社會動盪,卻依靠鉅額外債更新了工業裝置,重新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戰火磨礪1926年博弈英鎊(6)
英國經濟則在國際競爭中衰落,經濟停滯,對外貿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從1929年到1931年第三季度降低了30%,對外貿易的逆差從1930年的3�9億英鎊增加到1931年的4�1億英鎊,與此同時,投資利潤回流從4�1億英鎊減至3億英鎊,英國第一次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隨著美、法及其他國家的英鎊盈餘攀升,英國銀行業危機頻頻。當法國1931年企圖將英鎊兌換成黃金時,英國終於放棄高估的英鎊,放棄金本位制,最終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建立帝國關稅特惠制,英鎊大幅度貶值。與此同時,美國繼續著強勢美元戰略,雖然為了擺脫1929年大蕭條,美元貶值到1美元等於1/35盎司黃金,但是外國政府仍可以拿美元自由兌換黃金,維持了美元的信心。由於歐洲的貨幣混亂,導致黃金與美元源源不斷地流入了美國這個相對安全的貨幣庇護所。
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期間,美元與英鎊博弈的結果是,美國並沒有征服英鎊,而是保持著壟斷地位,與英鎊一起作為兩種關鍵貨幣在全球流通。
一直到二戰之後的1945年,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正式確立,英鎊作為世界結算貨幣才逐漸被美元所取代,世界貨幣開始進入美元世紀。
英鎊也開始了長期的逐步貶值的過程。1949年9月,英國宣佈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從1英鎊兌3�5美元貶到2�8美元;1967年11月,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最終,英鎊於1967年成為美元的附屬貨幣,尾隨美元進入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時代。
曾經傲視群雄的英鎊自此淪為二流貨幣,被失敗的英鎊更是在1990年遭到了國際遊資的狙擊。讓我們看看索羅斯如何狙擊英鎊並迫使其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
四、索羅斯如何打敗了英格蘭銀行本節內容摘自“獨釣寒江雪”//profile。blog。sina。/ofourunis,有刪節。
在1974年美國取消美元與黃金的自由兌換後,美國用紙美元加緊了世界財富尤其是歐洲財富的掠奪。對為了擺脫對美元的依賴,1990年,英國決定加入西歐國家創立的新貨幣體系——歐洲匯率體系(ERM),這是歐元的前身。
歐洲匯率體系使西歐各國的貨幣不再盯住黃金或美元,而是相互盯住;以德國馬克為核心,每一種貨幣只允許在一定的匯率範圍內浮動,一旦超出了規定的匯率浮動範圍,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就有責任透過買賣本國貨幣進行市場干預,使該國貨幣匯率穩定到規定的範圍之內;在規定的匯率浮動範圍內,成員國的貨幣可以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進行浮動。
這種歐洲共同體內的以德國馬克為中心貨幣的歐洲匯率體系,實際上就相當於當今以美元為中心貨幣的國際金融體系,附屬貨幣與中心貨幣的匯率有其名不副實的矛盾。國際炒家索羅斯就認為英國犯了一個決定性的錯誤。
早在英國加入歐洲匯率體系之前,英鎊與德國馬克的匯率已穩定在1英鎊兌換2�95馬克的匯率水平。但當時英國經濟衰退,以維持如此高的匯率作為條件加入歐洲匯率體系,對英國來說,其代價是極其昂貴的:一方面,將導致英國對德國的依賴,不能為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而大膽行事。例如,不能獨自決定提高或降低利率,為保護本國經濟利益而促使本國貨幣貶值;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