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法完全斷絕與美國及美元本位的聯絡。兩位銀行經濟學家——美國銀行的魯道夫·皮特森(Rudolph Peterson)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的約翰·迪瓦爾(John De*er,芝加哥貨幣主義學派米爾頓·弗裡德曼的門徒之一)徑直建議,如果歐洲威脅要將其不需要的美元兌現為美國黃金,美國應該斷然中止黃金銷售,切斷美元與黃金的聯絡並使美元下跌,從而阻止其他國家傾銷美元。
迪瓦爾博士認為:
如果美國財政部開始自行隨意地買賣美元,外國中央銀行將面臨一個嚴重的兩難境地。由於它們持有的美元不能自由兌換為黃金,它們就不得不決定如何處理其擁有的美元,以及如何處理本國商業銀行為兌換本國貨幣而提交的美元。但這是一個令人最不愉快的選擇。一方面,如果它們允許美元貶值,美國出口品價格相對於它們國內產品價格就會下降。進言之,這會使美國出口品在第三方市場更具競爭力。大多數出口商和海外商人極力反對這個解決辦法。另一方面,如果外國中央銀行繼續支援當前的美元匯率,這會使它們更加毫無疑問地捍衛美元本位……如果毫不含糊地給外國一個明確資訊,就是一旦發生危機,美國就會立即終止給予外國中央銀行自由購買黃金的特權,那麼,決定是否捍衛美元的重擔就從美國的肩上轉移至歐洲和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的肩上。
這是一種*裸的侵略言論,只不過從一銀行家嘴裡說出來而已,事實上,美國政府就是這麼做的,一直到今天也是這樣。
被尼克松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貨幣協議”的《史密森協議》,從表面看,是允許美元小幅貶值,實質上是世界各國承認了美國的赤字政策。
該協議促使美國把所謂的“善意忽視”赤字政策轉變為故意忽視政策;該協議迫使其他國家要麼將其盈餘貸給美國,為美國赤字融資;要麼讓美元貶值,從而對美國出口商而不是歐洲出口商更有利——而美元貶值又使其美元盈餘價值縮水。顯而易見,美國的美元政策招招都是殺招、絕招。
正如戈登·特賽爾(Gordon Tether)在倫敦《金融時報》“銀行家”專欄中所寫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刀劍出鞘1945年美元霸權(10)
尼克松政府的意圖是運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透過經濟壓力來約束外部世界,正如它長期以來透過貨幣控制手段維持其地位一樣。在近期的貨幣會議上,對於在必要情況下,合作設計支援美元的安排的提議,美國採取了拒絕的態度。……總體上,美國對力挺美元缺乏任何堅定的承諾,這意味著華盛頓依然保留著完全的自由,可以允許甚至鼓勵市場力量推動美元再一次貶值——如果世界其他國家沒有表明適當的意願,來縱容美國尋求其他走向的慾望和野心的話。
因此,美元的霸權地位使美國處於極佳地位:美國不僅能夠指使一國對抗另一國,還能夠在其實施經濟殖民計劃時,向友好國家施恩,向不願意合作的國家施壓。因為這些國家若在匯率領域招致美國的歧視,美國就會利用美元武器迫使其貨幣升值,從而摧毀其出口競爭力,這是它們不願意承受的——這樣做的代價是不言而喻的。
同時,由於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利用《貿易法案》,對不同的國家實行不同的配額限制和關稅壁壘,其中就有中國人熟悉的“301條款”。顯然,這將把美國擺上更有利的地位,能夠懲罰任何反對它的國家。
有分析認為,美元之所以成其霸權,問題在於歐洲不能形成統一戰線來對抗美國,特別是,德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美國打入歐洲團結的楔子。在當時冷戰狀態下,一旦面對美國威脅要從歐洲撤軍,西德就會妥協,以至於傾向於以美國的立場來看待事情。
德國分裂成西德和東德,蘇聯是出於冷戰的世界霸權爭奪戰的需要,而美國,則利用美元的國際貨幣壟斷的特殊地位,在與蘇聯的大國博弈中,充分顯示出美國地緣政治戰略的成熟和遠見。
特賽爾先生在另一個專欄中寫道:
美國政府的最重要目標是推動美元貶值達到相當的程度,以促成美國的出口遠遠大於進口,從而為無限制的美國海外投資提供機動的空間,這不是什麼秘密。
這可能有利於美國的出口型企業,但對美國的消費者不利。畢竟,這種形勢需要的美元持續貶值將增加美國國民不必要的生活成本……但是,美國工業部門將有足夠的外匯,來收購歐洲和亞洲最有利可圖的和技術性的關鍵部門。實際上,這一直是過去三十年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