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以及五大新財閥(日產、日氮、日曹、森、理研)擁有的資本達41�7億日元,佔全國公司總資本的27�2%。在接受軍事訂貨的110家企業中,擁有實力的工廠幾乎全是屬於三井、三菱、住友、大倉、久原等少數財閥的。在經濟壟斷化的前提下,日本企業在國內市場保持壟斷性高價,對外則實施低價傾銷,以獲得必要的外匯,購買戰略資源和工業裝置。
從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額由 11�5億日元增至21�8億日元。其中棉紡織品的輸出,在1933年超過英國而居世界第一,震動了歐美各國。
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原本政策是利用美國統治的全部優勢,為美國資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國開放市場,接受價廉物美的美國貨,摧毀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的經濟,奪取這些國家對原殖民地的統治和影響,從而實現美國獨霸西方世界的美夢。
美國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國為名,制定了拆毀德國、日本軍事工業的計劃,從根本消滅這兩個新興工業強國的競爭能力。如果這一切都成為現實,則美國將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而歐洲和日本將成為美國的原材料及初級產品加工地,那裡的經濟需求將無法增長,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繁榮期也就不可能出現。
但是,尼克松政府出於冷戰戰略的需要,對外經濟政策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變消滅競爭對手為扶植競爭對手,此即美國第13…2號法案。其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馬歇爾計劃,支援歐洲重建;二是停止拆毀德國和日本的軍事工業;三是允許日元、英鎊、馬克等貨幣貶值,如戰後日元曾貶值到1美元兌360日元,從而減少美國貨對各國市場的衝擊,並使各國有能力對美出口。
為了把日本培養成對抗共產主義中國的堡壘,美國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提供了大量的外資、技術、訂單,給予了日本優惠的貿易政策,支援日本加入了主要的國際經濟組織。
此後,由於朝鮮戰爭爆發,日本又成為美國軍火的前線供應商,發了一筆戰爭財。
1950年到1960年;僅美國累計向日本訂貨就高達600億美元。此外,美國以盟國的保護傘自居,軍費長期居高不下,也增加了美國產品的出口成本。這些措施從效果來看,美國採取了單方面自由貿易,而允許各國貿易保護的友好態度。
此後,歐洲和日本生產能力得以重建,內需擴大,給美國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場;歐洲和日本產品輸出美國的數量不斷增長。
由於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美國發生了持續兩年的經濟危機,美國的支柱產業鋼鐵和汽車等部門的生產量下降一半以上,而兩個部門正是日本和西德發展最迅速的部門。隨後1978年,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王朝的革命後的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由最初的1~2美元/桶經過兩次中東戰爭飆升到近40美元/桶。
雖然石油暴漲使能源匱乏的日本經濟發展受到極大的衝擊。但日本的應對措施看來最得力。在蕭條期間,日本企業減量經營,抑制企業規模的擴大,同時加強技術改造與裝置更新。生產能力數量擴大的投資佔裝置投資的比重1965 年為57�5%,1971年為49%,1975年下降為24�3%,1978年更降為15�3%。經過技術改造,日本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其中人事費下降27�8%,金融費節約27%,庫存費用節省8�9%,營業所和工廠關閉節減費用9�5%,其他費用23�9%。
小試鋒芒獵殺日元—1985年“廣場協議”(3)
以鋼鐵工業為例,連鑄比從1973年的21�2%提高到1980年的60�7%。日本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下降到0�35~0�4之間,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為0�76。這樣,日本既有效地抑制了生產過剩,同時又增強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這兩次石油危機和高油價,成就了日本的汽車工業。被當時的美國人成為玩具的以省油為特徵的日本本田、豐田及尼桑等日本汽車逐漸佔據了美國和歐洲市場,至今在美國市場擁有半壁江山。
總的來說,由於日本經濟力量的強大和美國優勢的減弱,使兩國在政治關係上向平等夥伴關係更進一步,在軍事關係上以日本防衛力量的壯大而進入了新的合作階段,在經濟關係上已經從從屬轉向競爭。
日本從此成為第二大經濟體,與當時的西德以及後來的統一德國成為除美國之外的最強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