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了逆轉。如前所述,1994年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由貶轉升。由於美元持續、大幅度升值,泰銖實際有效匯率跟隨美元不斷走強,削弱了泰國的出口競爭力,1996年泰國出口增長從1995年的24%下降到3%。出口下降導致泰國經常專案逆差迅速擴大。1995年泰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162億美元,佔GDP比率超過8%。
我們知道,經常賬戶是國家收支最重要的專案,經常專案逆差,就得借錢過日子。一般有兩種借法。一是使本幣貶值,降低本國商品的出口成本,從而增加出口盈餘,以貿易盈餘彌補經常專案赤字,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當然政府也可以實施出口補貼(比如出口退稅等)增加盈餘,但這會受到限制。固定匯率是吸引外國資金的必要條件,要降低匯率就要實行匯率自由浮動。這是一個矛盾。
還有一個直接的辦法,就是政府透過各種優惠政策和高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資流入,用資本專案盈餘彌補經常專案逆差,實現國際收支平衡。政策調整的前提條件是資本市場開放,即資本可以自由地流入、流出,而且,必須是流入大於流出,才會有資本專案盈餘。
在盯住制度下,由於泰銖匯價被人為固定,失去了調節貿易差額和國際收支的功能,面對不斷擴大的經常賬戶赤字,泰國政府實際上只能有一種選擇,即加快資本市場開放步伐,透過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以及高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流入。盯住制度與高利率政策的結合,使投機性資本可以實現無風險套利,這時,國外資本尤其是熱錢大量湧入泰國。
外國私人資本1989年面向泰國的流出與流入分別在1000億泰銖左右,1994年分別達到15000億泰銖左右,4年間增加了十多倍。並且,在這些資本中,短期資本比例較大、增長較快,1995—1996年,非居民泰銖存款、企業短期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