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小說:美元刀 作者:匆匆

二次石油危機,油價飆升3倍,從每桶十幾美元漲到近40美元。油價上漲使成本上升,市場需求萎縮,和其他國家一樣,美國也經歷了歷時3年的經濟危機。

當時美國里根政府借失業削減福利,削減工人工資,強硬打擊*,同時削減稅收,給企業以各種稅收優惠,刺激企業投資;更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大規模增加軍費,增加國內需求。這兩手相配合,終於使美國經濟於1982年年底擺脫危機,走向歷時8年的繁榮期。其原因有二,一是美元持續貶值使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降至低於西歐主要工業國的水平,使得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國際競爭力。1985年以後,日元大幅度升值,又嚴重地削弱了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其次,石油價格在1986年3月一度降到12美元每桶,除去高通貨膨脹因素,這一價格已經接近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水平,降低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

里根8年任期內,累計財政赤字達13382億美元,平均每年達1672億美元,是70年代財政赤字水平的近4倍。在此期間,美國國內消費市場極度繁榮,個人債務也急劇增長,股票價格在1980年到1989年間上漲了181%,美國利率也一路走低,1989年接近歷史低點。

80年代的繁榮極不平衡而且醞釀著更大的危機,以美國1987年“黑色星期一”為代表的股市暴跌,又使美國陷入了90年代初的衰退。隨後的IT泡沫又使美國進入了克林頓政府的長達10年的“非理性繁榮”。 1989—1994年美國長期維持2�5%左右的低利率,而當時亞洲等國家的利率是美國的2倍甚至更高。

於是,美國IT經濟繁榮造成的大量獲利資本紛紛進入拉丁美洲和亞洲新興市場尋求分散投資和更高的利差套利機會。20世紀末期以來,西方的投資銀行,尤其是美國和歐洲的投資銀行,開始建立了在東南亞的金融服務壟斷地位。有分析指出,在1991—2001 年期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中國臺灣和泰國等六個開放程度較高的經濟體的資本市場,吸收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各大機構投資者在6個東南亞經濟體所發行的金融工具的絕大部分。美國和歐洲的機構投資者佔據了東南亞國外資本的50%以上的份額,同時日本的機構投資者有大約10%的份額。

以上是亞洲新興國家大量美元投資的來源基礎。

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還有其重要的內因,這就是對美元依賴形成的經濟脆弱性,使亞洲貨幣,成為美元刀的刀下鬼。

為了吸引外資,尤其是美元直接投資,以外向型即出口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主導的亞洲各國,紛紛採取固定匯率制度盯住美元,這樣外國直接投資在投資到期後就不會因為匯率波動承受匯率損失。 。 想看書來

所向披靡洗劫亞洲—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5)

比如說,美元的投資人以相當高的利率放貸,在貸款到期時,他們還可以以固定匯率用當地貨幣換回美元,獲得了穩定的利息收入;而美元匯率損失——如果匯率下跌,就是當地貨幣貶值,那他們就會損失,損失的大小取決於貶值幅度。

簡言之,這些投資機構是在賭當地政府有能力維持住固定匯率。因此,固定匯率是吸引外資的必要條件。

為了獲得更多的貿易盈餘,亞洲各國又紛紛採取比競爭對手更低的匯率盯住美元,就是以貨幣貶值的辦法取得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中國在90年代初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人民幣從匯率改革前的1美元兌2元人民幣貶值到1美元兌8�3元人民幣。

在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下,經濟體就可以搭美元貶值的順風車。以泰國為例,1984—1994年,由於美元對主要貨幣持續貶值,泰銖實際有效匯率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國的出口競爭力,出口的快速增長有力地推動了泰國經濟發展。在此期間,泰國GDP以每年超過8%的速度增長,製造業出口年增長30%,製造業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由36%上升到81%,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從22%增加到29%;農業出口比重由47�7%下降到13�9%,農業產值佔GDP的比重由21%降為11%。

這就隱藏著一個巨大風險,就是當美元升值時,盯住美元的貨幣也會隨之升值,那麼如果其經濟面支撐不了匯率的升值,或說強勢,那麼就是人為地高估其貨幣——就如同前文說過的19世紀40年代的英鎊和1983年及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中反映的那樣。

實際上,國際外匯市場1995年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