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溝通的概念;
2.明確開展溝通力研究的四個原因;
3.解釋溝通的基本原則;
4.定義溝透過程的關鍵組成部分;
5.區分溝通的不同型別:自我溝通,人際溝通(包括小團組內溝通)、公眾溝通、大眾溝通、透過社交媒介進行溝通;
6.區分社交媒介與面對面溝通;
7.總結溝通方面的五個常見誤區。
有人認為,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Obama)永久地改變了政治競選的本質,以及美國總統傳遞和溝通訊息的方式。奧巴馬在競選過程中廣泛使用了影片分享(YouTube)、部落格(blogs)、推特(Twitter)和網際網路上的其他工具。他頗具魅力的表現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促使他們也加入到使用高科技溝通工具的行列中來,並被這種可與他人保持聯絡的技術所吸引。另外,奧巴馬總統高度倚重他的黑莓(BlackBerry)手機,這給安保隊伍帶來了挑戰,他們要在不降低對其安保水準的同時,尋求某種方式來讓他繼續使用黑莓手機。在這個人與人緊密連為一體的社會,有些人深深融入其中,而奧巴馬總統就是這些人中最好的代表。他也承認,在日常生活中,他與其他人都高度依賴社交媒介來進行溝通和聯絡。
藉助網際網路與家庭、朋友和他人保持聯絡的人群,包含了大多數學生和教職人員。2011年年底,臉譜網(Facebook)報告稱,其網站上有超過8。45億的月度活躍使用者。在這些月度活躍使用者中,大約有80%來自美國和加拿大以外的國家。臉譜網支援70多種不同語言,其報告同時表示,有4。25億個月度活躍使用者使用了其智慧手機和其他電子裝置上的社交網路手機應用程式。1無線通訊產業國際協會(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WirelessTelemunicationsIndustry)指出,2006年6月,在美國家庭中,只有10。5%的家庭“只使用無線網路”——這意味著,這些家庭放棄了座機電話,只使用手機。2011年6月,該協會估計,有31。6%的美國家庭完全廢棄了座機電話。同時,該協會聲稱,僅2011年6月,就有1969億條簡訊被髮送出去。2011年,簡訊的傳送數量高達2。12萬億之多。2這種資訊傳播,將把人類帶向何方?對我們每一個資訊傳遞者,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思考題:
1.你有多長時間用在傳送簡訊、推特、臉譜網或其他形式的社交媒介上?
2.每天,你會使用哪些不同形式的溝通方式?
3.你有多長時間用在聆聽他人上?
4.你能描述一下有效溝通者的特徵嗎?
5.哪些公眾人物是有效溝通者?為什麼?
6.你每隔多長時間就會思考這個問題:自己與他人面對面溝通或藉助社交媒介溝通的效率如何?
溝通:建立聯絡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聯絡的世界裡。目之所及之處,我們都能看到,有人在拿手機打電話,有人在使用iPod或MP3播放器聽音樂。工作和學習時,我們會使用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正是資訊之源,覆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課堂論文和演講所需的資料資訊,到聯絡教授的電子郵件,再到能讓我們以自己選擇的方式呈現自我、聯絡朋友和家人的臉譜網。休閒時間,我們透過上網、看電視、電話、音樂或計算機遊戲而建立起關聯。而生活就是一系列的關聯、調解或面對面溝通的組合。然而,儘管有了這些聯絡,我們並沒有真正去思考我們是如何建立並去維繫這些關係的。我們似乎對溝通有些想當然。往往認為我們談話了——所以,我們溝通了。但是,僅僅因為我們能交談,我們就真的實現有效溝通了嗎?什麼是合格溝通?從我們的角度,溝通力是一種能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特徵是,讓溝通者具備成功交換資訊的技巧和理解力。
溝通,能幫助我們彼此相關聯、與世界相關聯。每天,我們都要在不同情形下,與許多人進行溝通。我們每個小時都要聆聽諸如教授、僱員、同事、家庭成員、朋友等許多其他人的講話。我們不斷地向朋友和家裡人傳送簡訊。臉譜網能讓我們向世界抒發自身的感受,聯絡他人,無論親疏。推特則提供了一種途徑,讓我們能與140個左右的人員保持社交關係。無論你的文化背景、學習方式如何或者你身處何方,都會發現,熟練的溝通,意味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