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人的暖昧關係。汪精衛聽了這些話,面紅耳赤,坐在那裡一言不發。全座的人看了都很驚訝,但也只好權作沒有看見,會議就這樣被吳稚暉攪得不歡而散。①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示威與試探二(3)
國民黨內一班###重臣還喜歡把汪精衛同廖仲愷作比較,一比較便可見汪精衛的膽氣不足甚至不妨說是怯懦。廖仲愷遇刺前夕,廣州便盛傳右派列了要刺殺的人的黑名單,首先刺殺三人:廖仲愷、蔣介石、汪精衛。廖仲愷不為所懼,汪精衛卻顯得有些憂慮。當時有人勸廖仲愷加以防範,廖仲愷說:“我們天天與群眾接近,如何防範得許多。聽他們來便了。”至8月19日在政治委員會會議後,廖仲愷曾對汪精衛戲言:“聽說人家要用手提機關槍殺死我們。用手槍、炸彈是常聽見的,若是用手提機關槍,卻新鮮得很。”汪精衛聞言,臉上露出緊張顏色,力勸廖仲愷要小心,並表示自己也要小心一些。令人想不到的是,廖仲愷此語不幸而言中,翌日便被刺殺了。②
蔣介石向汪精衛報告完王懋功一事,見汪精衛並未責難自己,不覺大喜過望。在王懋功事件過了汪精衛這一關後,他便乘勝進擊,把矛頭指向了季山嘉。
“汪兄,介弟還有一個看法,季山嘉團長的工作,已經很難繼續下去了。他遠不如加侖團長,更無法和鮑顧問相比擬。”
汪精衛沉吟不語。
“此人專橫獨斷,飛揚跋扈,應當將其免除!如不免除,不光對黨國有害,而且也必然牽動中俄邦交。不過,弟料其是個人行動,不是蘇俄當局的本意。既然如此,我們怎麼也不該讓他一個人而壞了兩方政府的大事。”
汪精衛皺著眉頭,還是沉吟不語。
此時的汪精衛,腦子裡正飛速回顧著蔣介石和季山嘉的矛盾由來,考慮兩人的矛盾有無緩和與挽回的餘地。
在加侖因病回國季山嘉代替之初,蔣、季之間的關係應當說還是不錯的,問題出在國民黨“二大”前後。第二次東征勝利,廣東統一後,蔣介石雄心勃勃,力主立即北伐。他在各種場合,包括黃埔軍校、群眾###、宴請祝酒乃至國民黨“二大”上,都亢奮地表達了這一主張,並且得到了一些人的贊同和擁護。汪精衛開始也是同意的,甚至著手為北伐籌備經費。但是,鮑羅廷、季山嘉根據莫斯科的意圖,卻對蔣介石的意見持否定態度,主張先聯合西北馮玉祥的國民軍,發展革命力量,鞏固內部,暫緩北伐。鮑羅廷、季山嘉這麼做,實際上是對蔣介石不放心,怕他藉機攫取更大權力,演變成新軍閥。平素對鮑羅廷、季山嘉相當尊重、言聽計從的汪精衛,轉而放棄了對蔣介石的支援。此前,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倒向革命之時,廣東革命政府歡欣鼓舞,季山嘉曾向蔣介石建議,由海路運兵前往天津,並請蔣介石前往北方練兵,在北方開闢一塊根據地,蔣介石對此是表示贊同的。但當季山嘉反對立即北伐的意見出來後,蔣介石就懷疑起季山嘉要他北上的真實意圖來了。在蔣介石看來,他已經成為廣東國民政府的軍事核心,季山嘉要他北上練兵,心懷叵測,是調虎離山之計,有意使他離開廣東,架空他,剝奪他的軍權。鑑於蘇俄顧問的高度權威,蘇俄顧問不同意的事,國民政府內任誰都辦不成,這樣,蔣介石的北伐主張在“二大”上就碰了壁。這就既丟了蔣介石的面子,又打破了蔣介石企圖靠北伐攫取更大權力和名望的計劃。蔣介石悶悶不樂,惱羞成怒,這才有了他的意氣消沉,一再辭職。另外,季山嘉威望很高,權力很大,加之他又年輕氣盛,惟我獨尊,作風簡單粗暴,敢於當眾同蔣介石發表不同意見,這也使蔣介石十分地不滿和不快。
蔣介石和季山嘉的矛盾,令汪精衛感到異常棘手。他被置於裁判的位置,即便想公正裁決也是難以做到,因為儘管雙方形同水火,但對於他汪精衛而言,卻手心手背都是肉,割哪一塊都有所不忍,覺得心疼。
沉默半晌,汪精衛終於開口了:“介弟啊,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當此革命大業正圖向前發展之際,革命陣營內部的精誠團結,真是太重要了!和為貴啊!”
蔣介石針鋒相對地反駁道:“我蔣中正豈有不知團結重要之理。可是他季山嘉心術不正,毀我人和!”
示威與試探二(4)
汪精衛不慍不火:“季團長自有他的不足之處。但據兄弟看來,他對中國革命還是忠心耿耿的,對人對事態度大體也算得上光明誠懇。”
蔣介石見汪精衛不肯明確表態贊同自己,便氣呼呼地起身說:“汪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