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開始明顯好轉,到1965年基本上完成了這一工作。
讓我們來看一看劉少奇所主持的國民經濟調整的巨大成就吧。
1965年,工農業總產值按當年價格計算為2235億元,按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為1984億元,比1957年的1241億元增長%;糧食總產量為3891億斤,接近1957年3900億斤的水平;鋼產量為1223萬噸,比1957年的535萬噸高1倍多,比1963年增加83%。工農業和輕、重工業的比例關係與調整前的1960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從%上升到%;輕工業由%上升到%,重工業則由52%下降為%。在農輕重的比例關係上基本上恢復正常。
從這些數字看來,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已經基本上完成了。
1964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周恩來在會議上作了政府工作報告,莊嚴宣告:
現在,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高漲,整個國民經濟已經全面好轉,並且將要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這恐怕不僅僅是對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總結,更是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更不能忘記人為因素、“左”的錯誤造成的困難與切膚之痛的教訓。
劉少奇說:“四清”運動的實質(1)
劉少奇說:“四清”運動的實質是“四清”、“四不清”的問題;毛澤東反駁說:“什麼‘四清’、‘四不清’?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鬥爭的性質!”劉少奇不贊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提法
毛澤東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對國內階級鬥爭的論斷,極大地影響了包括劉少奇在內的黨內其他領導人。劉少奇儘可能地同毛澤東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開始“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