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⒂�1922年,其中的成員大多是高階官員、退休###或內閣成員,當前任領袖離職,還沒有明確繼承者的情況下,就由這個組織推舉人選。如果內部意見不一,那麼國王就要以第三者的身份決定。從1922年以來,保守黨的歷屆領袖都是這樣產生的。霍姆也同樣是這樣突然成為黨內的第一把手,然而這個能力有限的領袖讓保守黨看到這種產生方式的弊端。於是,從此之後,保守黨的領袖要由下院選舉產生。愛德華·希思就是經過了兩輪篩選,成為新一任的保守黨領袖。
。。
福利國家與“英國病”(6)
政權接力棒又交到保守黨手中。希思是位有心治好“英國病”的首相,他希望能夠改變國內對凱恩斯主義的迷信。在他看來,國家一味地幫助那些瀕臨破產的企業是資源上的浪費,國家干預政策不是萬能的,一定程度上的自由競爭還是十分必要的,最起碼可以保證企業的活力。於是,他引進了“貨幣主義”,控制國家干預。
國家干預受到了遏制,直接影響了福利支出,不僅取消了從前一些免費的專案,還增收了部分費用,像醫院處方費等。福利體系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生活在底層的國民更加窮困潦倒。反對聲一浪高過一浪,加上經濟危機的衝擊,工人連起碼的工資都無法得到保證。這個“英國病”還真不太好醫治,重要的是國民根本不給希思醫治的時間和機會。本來信心十足,以為可以大展拳腳,卻半途而廢。轟轟烈烈的希思改革,就這樣結束了,“英國病”最終還是沒有被根治。
1972年,在希思的努力下,英國終於加入了歐洲共同體,民眾對保守黨開始重新信任。遺憾的是,這種信任經不起考驗,當民眾本身利益受到損害時,信任就一文不值。石油價格的突然提升,導致西方各國不得不依靠煤炭進行日常生活,從而造成了煤炭的供不應求。煤礦工人夜以繼日地工作,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煤炭需求,而工資卻沒有相應地增長。工人的勞動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規模的罷工活動。政府現在哪有錢來增加工人的工資,只好減少工人的勞動量,降低煤炭生產量。但是這樣一來,政府就不得不節省原料使用,人民的生活又受到了影響。
眼看又是5年一次的大選,希思心急如焚,國內經濟每況愈下,工黨趁機煽風點火。不知道是不是人民已經厭倦了兩個黨派之間如此頻繁的爭鬥,也可能不希望兩黨把英國的前途作為賭注爭來奪去,於是大選結果就出現了兩黨票數均不過半的奇妙現象,這在英國曆史上實屬罕見。
希思依然想讓世人看到他治療“英國病”的決心,於是東奔西跑,希望能與自由黨建立一個聯合政府實現心願。然而事態已經不是他所預期的那樣,工黨在隨後的選舉中以微弱的優勢勝出。希思只能帶著未完的心願,落寞地離開執政舞臺。
如此反覆的政治局面讓大多數國民感到疲憊,他們希望有人能徹底改變這起伏不定的英國經濟。而威爾遜的再次執政並沒有達到人民預期的效果,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是沒有工作,得到的只是微薄的福利。那些大企業家們也在憤憤不平,因為威爾遜的梅開二度給他們帶來的不是福音,而是沉重的稅賦。工黨這次是把窮人和富人一併得罪了,未來的路只能小心應對。其實威爾遜也著實可憐,他並沒有放棄對國有企業的幫助,在財政最艱難的時候,他還將北海油田攬入國家,促進了後來英國經濟的發展,不過其他的一些經濟措施,還是在老路上徘徊罷了。
1976年,威爾遜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正式提交了辭職書,這是工黨第一位在職期間辭職的首相。接替威爾遜的卡拉漢經歷了與前任首相同樣的困境,依然是無法醫治的“英國病”。直到1979年的大選,英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這位“鐵娘子”的到來,給英國帶去了如沐春風的愜意。這位有著女性魅力和男子手腕的女首相,讓英國進入了“撒切爾革命”時代。
撒切爾的“手術刀”(1)
瑪格麗特·撒切爾一直被譽為是英國曆史上的一個奇蹟,她的出現給死氣沉沉的政治經濟注入了活力。撒切爾麾下的核心人物威廉·懷特洛曾經說過,她的精力十分驚人,誰要是認為婦女不具備男人那樣的精力,那就大錯特錯了,她比男子的精力還要旺盛一倍。懷特洛開玩笑地表示,如果把撒切爾一天的工作放在他的頭上,他一定會瘋了,如果周圍的人保持跟撒切爾相同的步調,一天下來,肯定會累得筋疲力盡,而她卻依然精神抖擻。
不得不承認,倘若英國沒有及時出現一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