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白金漢宮的倒影 作者:莫莫言

果斷的首相,恐怕“英國病”遲早會將英國推入墳墓。

提到撒切爾,就不得不想起與她同年代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很多人都猜測,撒切爾之所以能夠擔任首相,離不開伊麗莎白二世強烈的女權思想。撒切爾在回憶錄也清楚地記載著她第一次進入白金漢宮的情形,她坐在中央辦公室等著被召見,一股強大的責任感湧上心頭。撒切爾的父親是個市區議員,同時也是個堅定的保皇派,在他的家中,收聽女王的廣播講話如同禱告一樣重要。在撒切爾的描述中,伊麗莎白二世言語非常幹練,表達十分清楚,而且為人隨和,她與女王的談話沒有感到絲毫拘束。撒切爾曾經表示,假如伊麗莎白女王即位,真能消除反對有抱負的婦女登上最高權位的最後一絲偏見的話,那麼一個婦女解放的新時代,就真的即將來臨了。

不管這位女首相是不是具有女權思想,她上臺後給“英國病”的一劑猛藥,贏得了世人的欽佩。從希思希望引進貨幣主義開始,撒切爾就決定按照這個思路將貨幣主義進行到底,取代不合時宜的凱恩斯主義。她希望能夠發展自由競爭,限制政府在經濟中的干預權力,以此來遏制通貨膨脹,打擊氣勢龐大的工會。於是,她選擇了當時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公共事務大臣基思·約瑟夫,期待與他一起改革英國經濟政策,放棄“共識政治”,根除“英國病”。

1974年,保守黨競選敗北,希思的地位發生了動搖,黨內決定重新選舉領袖,約瑟夫成為希思強勁的競爭對手。在民意測驗中,約瑟夫的支援率遠遠超過了希思,眼看就能大展拳腳了,沒想到約瑟夫在一次演講中馬失前蹄。他要求控制下層婦女的生育情況,引起軒然大波。約瑟夫在輿論中退出競爭,力挺撒切爾參加競選。在保守黨右翼的幫助下,撒切爾於1975年4月,正式當選為保守黨領袖。

眾人都想看看一個女人能在高峰上堅持多久,而且保守黨正面臨著改革時期,很多人都在竊竊私語,難道保守黨真的已經到要一個女人當權的地步了。然而撒切爾上臺後的一系列舉動,讓世人刮目相看。她一邊重建影子內閣,一邊抓經濟。基思·約瑟夫被撒切爾留在影子內閣中,繼續負責政策和研究。他與威廉·懷羅特是撒切爾的左膀右臂,一個是政策上的幫手,一個是領導班子裡決策方面的智囊。接著,撒切爾任命傑弗裡·豪負責經濟政策的制定,她自己則專心對付工會。

工會在英國的歷史上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工會成員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無論是哪個政黨上臺執政,都要先學會看工會的臉色,不然就是無休止的工人浪潮。其實究其根本,工會與政府之間的鬥爭,更大程度上是經濟博弈。但是撒切爾卻不是個喜歡看別人臉色行動的人,除了女王,沒人能讓她臣服。工會咄咄逼人的氣勢讓撒切爾厭惡,她帶領著她的保守黨公然表示,只要保守黨執政,就會在減少開支和避免失業的前提下,限制工資的增長。這份宣言帶有濃烈的貨幣主義味道,不管工會能不能接受,這都是既定好的政策。

撒切爾凌厲的政治、經濟攻勢,讓工黨心驚膽戰。1979年大選開始,工黨與保守黨在民意測驗中百分點不相伯仲。然而在競選的第三週,民意測驗戲劇性地發生了變化。大多數熟練工人將票投給了保守黨,這些工人可能在一週前還忠於工黨,但卻在選舉日的前幾天改弦更張。在撒切爾看來,工人不再想依賴國家舒舒服服地過有保障的生活了,他們希望能為了自己和家人贏得更美好的生活,哪怕是做出犧牲。這是一次冒險,無論是對工人,還是對撒切爾,都是不小的挑戰。保守黨最終以339個席位,上臺執政。

撒切爾的“手術刀”(2)

撒切爾一上臺,面臨的就是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內生產總值一路下滑,失業率卻突飛猛進,然而這對撒切爾來說,恰好是個機會。她任命一些專業的貨幣主義政治家,負責制定經濟政策,抑制通貨膨脹。她將內閣中的主要職務都分配給了行事溫和的政治家,讓他們各司其職,共渡難關。經過傑弗裡·豪領導的經濟委員會的討論,新的經濟政策很快出爐。

在新經濟政策的指導下,撒切爾大刀闊斧改革工黨遺留下來的弊端,撤銷了三千多個專案,降低了公共開支。然後減少貨幣發行量,提高銀行利率,穩定物價,一度飆升不止的原料價格開始回落。“英國病”中的一大頑疾——通貨膨脹,在7年內得到了有力的遏制。

在遏制通貨膨脹的同時,撒切爾大膽削減國家干預權力,降低稅率,放手讓企業在市場中自由競爭,消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