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黨帶來的社會主義影響。競爭就是發展的動力,從來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強行抑制競爭,勢必會讓企業停滯不前。國有化讓更多的企業陷入了思想泥沼,認為有國家這個強大的後盾,企業可以高枕無憂地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撒切爾為了阻止這種思想的蔓延,力圖要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刺激競爭,提高勞動效率。從1981年開始,政府開始縮減國企職工,降低國有企業在生產總產值中比例。私有化的企業,在甩掉沉重的負擔之後,輕鬆上陣,很快就扭虧為盈。這也是“撒切爾革命”的重中之重。
國有企業的大縮水,讓沉重的國民經濟鬆了口氣。原先在國有企業中的工人,大部分轉到了私有企業,緩解了就業壓力。這樣一來,工會的影響相應減小,很多人不再需要靠加入工會來獲取保障,工會成員數量得到控制,政府少了一個治療“英國病”的絆腳石。保守黨早就受夠了工會動輒就罷工的性格,於是出臺了法律,規定罷工只能在勞資糾紛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才能實施,並且在實施的前4天要投票徵求半數以上的會友統一,並且不能隨意擴大罷工範圍。而且保守黨限制了工資數額,工人有底薪作保障,剩下的根據企業利潤來定,也就是說,企業效益好,工人就拿的多。這迫使工人為了更多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不再計較加班或是工資減少,工會的作用日益減小。
私有化還給保守黨帶來了新一批忠實支持者,這些人原先都只是企業中的普通員工,私有化後成為股票持有者,是企業利益的直接受益人。
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穩步前進,撒切爾的革命就像一把手術刀,將“英國病”這顆毒瘤基本根除。在80年代中期,英國的經濟增長率就又重新領先世界,高居歐美榜首
“鐵娘子”依靠她的精明果敢,成功地實現了三連任,然而眾人都認為這位女首相要繼續連任時,局勢突然調轉方向,朝著不利於撒切爾的那一方行進。1990年10月,歐共體特別首腦會議召開,主要內容是貨幣聯盟,歐共體中只有撒切爾投上了反對票。保守黨意識到,這個傲慢、自負的女人不適合再留任,否則會發生更嚴重的政治危機。
從撒切爾夫人進行私有化開始,伴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強硬的經濟措施,傷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一些收入較少的平民還必須交納個人所得稅,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生活在底層的人對撒切爾的不顧一切產生了不滿。而且在80年代後期,通貨膨脹再次出現,政府的緊縮政策導致很多企業破產,七百多萬人忍飢挨餓。越來越多的人表現出了對撒切爾的怨恨,保守黨的執政地位岌岌可危。在撒切爾登臺初期,人們都認為這會是個“溫柔”的首相,出人意料的是,撒切爾在政治上並不具備一個女性的溫柔,甚至接近殘忍。她在權力上表現出的堅定、傲慢、好強還有盛氣凌人,都讓同僚無法接受。當這些特點表現在政策上時,就必然會引起一些國民的不適應。
保守黨不得不思考,是不是該讓撒切爾離開人民的視線。1990年11月20日,保守黨舉行了內部領袖大選,經過第一輪的競選,撒切爾與對手平分秋色。但是在第二輪競爭開始之前,撒切爾遞交了辭職信,為了維護黨內團結,她不得不這麼做。
。。
撒切爾的“手術刀”(3)
一個創造了歷史奇蹟的人,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11年來,英國經濟在撒切爾的精心扶持下逐漸壯大,困擾英國幾十年的“英國病”也基本治癒。儘管撒切爾在職期間對於一些政策的制定缺乏考慮,但她所製造的“撒切爾奇蹟”永遠被保留在歷史最光輝的篇章中。她為了黨內團結而不惜犧牲自己政治生命的氣節,更是讓許多人感動。直到今天,人們提到英國還會想到那位有著堅定笑容的女首相。
與美國,與歐洲(1)
從“日不落帝國”興盛開始,英國就一直以大國自居,那種由來已久的優越感和自豪感,讓它對國際事務有著天生的責任感。在英國看來,參與並管理繁重的國際事務是理所當然的,這就像是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教育責任一樣自然,即使是種負擔,也是甜蜜的負擔。
這種“父母式”的心態,鑄就了英國與美國、歐洲之間複雜多變的關係。很多英國人都這樣認為,英帝國是眾多關係的核心,是殖民地的宗主國,是英聯邦的領導者,是歐洲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流砥柱,是美國在大西洋彼岸最特殊的合作者。
正如丘吉爾所描述的那樣,在世界自由民主國家範圍內,只有三種主要關係:英聯邦和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