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銷售出現了階段性的高潮,大量的訂單紛紛而來,傳統的工商業得到了暫時的發展。倘若英國能夠利用當時的繁榮,幫助新興工業的發展,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那麼可能這種繁榮就不會只是曇花一現。然而英國又被一瞬間的繁華矇蔽了,1年之後,訂單銳減,經濟又開始走向下坡路。英國再一次與創新機會失之交臂。
其實,大英帝國之所以能稱霸世界,完全歸功於其對創新機會的敏銳捕捉力,能夠創造與眾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和生產方式。然而可惜的是,這種創新能力也在英國人傳統的自大中磨滅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依然在修補過去陳舊的經濟、政治制度。沒有破繭化蝶的勇氣,就只能在老繭中悶死。
英國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繼續故步自封,靠別國的救濟來過日子,一邊是主動出擊,改革經濟制度,推陳出新。首相勞合·喬治認為,英國應該把握住戰爭帶來的契機,改革經濟體制,發展新型產業。可是人們看到的是傳統經濟帶來的短暫的繁榮,並沒有意識到目前英國體制存在的弊端。因此,勞合·喬治的提議沒能將英國從過去的老路上拉回來。
金本位制的經濟政策依然被英國視為戰後重建的有利武器。早在1816年維多利亞時代,金本位制就開始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