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邦聯制遠沒有聯邦制的聯合性強。顯然,英國從骨子裡還是不願意降低大國身份,而是依然希望保持相對孤立的狀態,這樣即使歐洲失衡發生戰爭,英國也能夠全身而退。因此,英國拒絕了法、德、意等國家的邀請,徹底將自己關在了歐洲聯盟的外面。
1960年1月,英國與奧地利、丹麥、挪威等7個國家在斯德哥爾摩簽訂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條約》,以此來對抗歐洲一體化程序。但是,英國很快就發現,法、德、意等6國成立的歐洲聯合體的綜合實力,遠比7國自由貿易強大得多,英國本身在7國獲得的利益根本無法彌補不與6國貿易的差額。1967年,歐共體正式成立。其中的成員本身的綜合國力就不弱,如今成為一個整體,英國實在難與之抗衡。此時英國殖民地也在大量流失,而且還要對抗前蘇聯,衰弱的國力致使英國必須考慮成為歐共體的一員。在經過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英國徹底拋棄了大國念頭,開始為加入歐共體積極準備,在經歷了一番波折後終於在1972年正式加入歐共體。
加入歐共體後,英國逐漸將注意力向歐洲事務上轉移,將從前分佈在非洲、亞洲的兵力召回,更多地承擔歐洲方面的軍事防務,而將其中一些地區的防務工作交給美國打理。然而英國的帝國夢仍然沒有完全清醒,英國一直在這種泥沼中掙扎,時不時就要提醒全世界英國的存在,並且依然唱著日不落帝國的讚歌,以一種高傲姿態處理歐洲以及國際事務。
迴歸歐洲,迴歸原點(2)
加入歐共體不久,英國就表現出了骨子裡的不合作態度。歐洲事務只是敷衍處理,真正目標還是放眼世界。從撒切爾夫人開始,英國的不合作就是讓其他成員國最頭疼的問題,“鐵娘子”一直拒絕歐共體實現統一貨幣,這個問題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因此,流通歐元的國家並不包括英國。
不難看出,英國迴歸歐洲完全是一種勉強,它寧願多放一點精力在比自己更霸道的美國上,也不願意為歐洲事務多花一點時間。從丘吉爾的“三環外交”,到撒切爾對美國的一味支援,都可以看得出,英國還是沒有認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沒想到來了個布萊爾,有過之而無不及,與美國總統打得火熱。在1997年布萊爾的第一次外交講話中,他表示英國在國際事務上不應該表現得膽怯,應該承擔起領導世界的重責。在布萊爾心中,美國是唯一有資格與英國平起平坐的國家,也是唯一有能力與英國一起管理國際事務的國家。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布萊爾完全把英國當做了與美國相匹配的世界領導者。不過布萊爾清醒地認識到,在與美國的關係中,英國處於劣勢。不過這絲毫不影響英國繼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也不影響其仍然留在心中的殘破的帝國夢。
美國清楚地知道英國人的想法,因此也毫無顧忌地利用英國來實現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國人知道,英國人現在需要自己,不管美國做什麼過分的事情,英國都會二話不說站在自己身邊。就這樣,美國借反恐之名向阿富汗和伊拉克發起進攻,無數無辜百姓葬身在戰爭中。就當所有國家都在為無辜人民鳴不平,指責美國霸權主義的時候,英國卻獨樹一幟地站在美國一邊,不惜與歐洲的其他國家為敵。歐洲國家算是看清楚了,這個腐朽的帝國還是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想拉它一把都無從下手。
實際上,英國已經不再是歐洲的中心了,很多國家不再唯英國馬首是瞻。它們在國際上以獨立的政治實體發揮自己的作用,英國在它們眼中,不過是個淪落了的二流強國,從前那些霸主之類的頭銜,早已沒有了光鮮豔麗的色彩。不過有些事實是人們無法否認的,英國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而且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所作出的貢獻也不可抹殺,一直到今天,英國還是對國際事務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只不過是今非昔比罷了。
英國曾在不斷征服中變得強大,在貿易、軍事、外交、經濟、政治上都盛極一時,成為國際中心。英國人曾幾何時驕傲地站在世界巔峰,抒發“一覽眾山小”的無限感慨。他們的言行舉止都可能成為其他國家爭相效仿的物件,那種自豪感逐漸成為英國人的一種習慣,成為同生活形影不離的夥伴。
然而可惜的是,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這些榮光和驕傲就都慢慢流失。先是從世界霸主舞臺上重重摔落,然後在歐洲大陸上屢栽跟頭,英國人慢慢發現,過去的權勢在帝國衰落的過程中沒有起到任何積極作用。遺憾的是,英國已經意識到了,卻做不到,他們不斷地向後看,追溯逝去的絢爛,卻沒有昂首向前的勇氣。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