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前,英國脫離歐洲成為世界第一大國;500年後,英國迫不得已要回歸歐洲、迴歸原點。這其中伴隨著英國人的無奈、傷感、惋惜,還有不可避免的退讓、計謀、策略。輝煌過的歷史,最終也只能聽到“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悲涼惋嘆。
“統而不治”的國王(1)
很多人都對白金漢宮中的國王們感到好奇,在一個帝國遠去的年代,國王到底在扮演怎樣的角色。年逾90高齡的伊麗莎白二世,更是成為很多社會學者探討的物件。
眾所周知,在伊麗莎白二世頭上聚有眾多光環——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然而這些熠熠生輝的頭銜,並不像表面看著那麼炫目。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到了關於英國國王權力的問題,按照他的說法,國王是統而不治,沒有實權的政治擺設。不可否認,皇權的確已經在那次光榮革命之後,被光榮地虛置了。很多人都這樣調侃英國國王,吃好喝好,住好睡好,然後擺個姿勢,安穩地當國家雕像。當然,這些話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卻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國王沒有實權的事實。儘管在英國的法律條文上,還明確地賦予國王這樣那樣的權利,不過當國王真正實施這些權利的時候就會受到這樣那樣的阻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