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在康熙早期的後宮中還是非常重的兩個人,可是至此之後,便再也找不到二人的半點訊息,如此重要的兩人,竟然沒有葬在康熙的妃園寢,她們哪兒去了?
關於她們的消失,常見的說法有三:
其一:死的比較早,葬於黃花山,我曾看到有人這樣分析過,但如玥彤上篇文章所說,由於慧妃死得較早,所以妃衙門是早於景陵地宮修建的,康熙十六年時妃衙門應該早已經建成了,而她們二人是明確十六年大封的嬪,所以最快也要死於康熙十六後。
好吧,就算妃衙門沒建,在康熙五十七年時做了件事,即是把順治帝葬於黃花山腳下的妃嬪貞妃、恪妃、悼妃等遺葬入了孝東陵,其父親的后妃玄燁都有心葬於陵寢之內,何況乎自己的妃嬪呢?所以這個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其二:二人死在康熙之後,雍正未將其葬入妃園寢,這個也不太可能,二人在康熙十六年就位居嬪位,倘若如端嬪一樣,終身未在晉封,那也是有封位(有資勵)的人,康熙一生所封妃嬪是數得清楚的,雍正不可能不將其二人葬入妃園寢。
還有一種是對這種說法的補充,二人可能因為犯了什麼錯而降為常在、答應;這個是有可能的,但是若是隻降為常在、答應,就說明二人的罪還能得到常在與答應的封號,可是康熙后妃園寢裡是有葬入常在與答應的,那二人仍能封此封號,作為康熙早期的妃嬪,也算是與康熙共白頭的人,沒有理由不被葬入妃園寢,當然,也不排除有另一種可能,就是二人降封時封號的名稱也改了,不叫“安答應,敬答應”了,這個不能排除也是有可能的。那就是說這二人其實也在妃園寢裡,只是我們不知道是誰,但是,我個人認為不太可能。
正說之三:安嬪、敬嬪消失之迷(…
其三:就是玥彤小說裡的觀點,而人同前文的張氏一樣,失去了葬在妃園寢裡的資格,這裡有一個補充資料,在楊珍老師的《康熙皇帝一家人》裡,我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論述:乾隆五十六年時曾經對康熙四十六年宮裡的人進行過一次整理:“總管內務府遵旨查得,康熙四十六年,乾清宮的主位十六位,大答應十人。景陽宮大答應四十七人、小答應八十二。毓慶宮主位三位,大答應七人,小答應二十二人。所內答應四十一人,學生三十八人,女子共一百三十二人,一年宮分分例等項,約計共需銀三萬七百九十八兩一錢五分八厘。”這段資料是來自於章乃煒、王藹人編篡的《清宮述聞》第628…629頁。
在這裡玥彤和楊珍老師的理解略有不同,大小答應在這裡暫時按下不談,只說後宮主位,玥彤認為所謂乾清宮主位,因為康熙居乾清宮,所以指的應該是康熙的主宮妃嬪有十六人,而毓慶宮主位,因為太子是居毓慶宮的,所以這三位主宮之人應該是太子所納的正室和側室。(楊珍老師將乾清宮和毓慶宮主位都算給了康熙,玥彤個人認為不妥)
清理截止康熙四十六年的康熙在世及過世的所有妃嬪:三個皇后:仁孝、孝昭、孝懿,二個貴妃:愨惠、溫僖,八個妃子:榮妃、宜妃、德妃、惠妃、慧妃、平妃,四個嬪:良嬪、僖嬪、端嬪、和嬪;這裡面有一個人沒有算:即敏妃,為什麼不算她,注意這文中的最後一句話,說的是宮分所需的銀兩,而敏妃為康熙追諡的,也就是說她生前並沒有享受到妃子的待遇,拿不到主位的分銀,所以自然不在主位妃嬪所列之內。這裡正正好是十六個人,那麼,也可以理解為,安嬪和敬嬪這兩人,此時已經不在嬪列了,前文分析過可能二人是降了封位,但降了封位就表示還有封位,那仍有可能葬入妃園寢。
既然再未提過這兩人,那這裡便有了玥彤的觀點:這兩人是無資格入妃園寢的,因為她們已經徹底地失去了任何康熙所給予的封號,她們可能犯了宮規被秘密處死,就算沒被處死也失去了封號失去了葬入妃園寢的資格,順著這條思路,便有了玥彤文中的王敬芝和李安珠,故事當然是編撰的,但故事情節的設計是出自於這樣的歷史推斷。
正說之三:安嬪、敬嬪消失之迷(…
另外再說兩句,上面所提的大小答應,楊珍老師把她們全部算給了康熙,其實玥彤個人有不同的意見,先說大答應乾清宮有十人,玥彤初略算了一下可能指的是貴人,大約那個時候康熙應該有十人左右的貴人。
景陽宮我們知道在康熙三十六年大修後便專作藏書之用了,以後都一直如此,所以此宮裡不會住妃嬪的,那又何來的那麼多大小答應呢?
還是從最後一句話:這個統計是為了算宮分所需銀兩的,所以玥彤個人認為,景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