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中國與羅馬 作者:噹噹噹當

主要著述有《古代和闐》、《塞林提亞》、《亞洲腹地考古記》、《斯坦因西域考古記》等。

[5]伯希和(PaulPelliot,1878~1945年),法國人。曾在法蘭西遠東學院(河內)任職,後率一考察團於1906年取道中亞進入中國。在華八年期間,他主要在新疆、甘肅一帶活動,獲取大量重要文物資料並攜往巴黎。伯氏在東南亞史、古代中國與東南亞交通、蒙古史、西域史、敦煌學的研究方面頗多建樹,對匈奴西遷、吐火羅語言、佛教東漸、馬可·波羅來華等問題都提出過新見地,在中外關係史研究中佔有相當高的地位。

▲BOOK。▲虹橋▲書吧▲

第10節:第1章 引論一、漢代中西關係研究的背景(8)

[6]科茲洛夫(KuzmichPeterKozlov,1863~1935年),俄國人。他參加過六次對中亞地區的探險考察,尤其是對匈奴古墓群的發掘工作令人矚目,使古代中國西部民族關係研究的歷史資料為之豐富(見其《蒙古北部探險考察記》)。

[7]首篇《元也裡可溫考》發表於1917年,後多次修改,1934年定稿為《元也裡可溫教考》。其他三篇:《開封賜樂業教考》(1919年)、《火祆教入中國考》(1922年)、《摩尼教入中國考》(1923年)。

[8]例如向達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鄭元芳譯羽田亨之《西域文明史概論》,楊煉譯藤田豐八之《西域研究》,傅勤家譯白鳥庫吉之《康居粟特考》,王古魯譯白鳥庫吉之《塞外史地論文譯叢》,楊煉譯桑原騭藏之《張騫西征考》等。

[9]馮氏主要譯著有:《崑崙及南海古代航行考》(費琅)、《佛學研究》(普紀共司基等)、《史地叢考》、《交廣印度兩道考》(伯希和)、《中國西部考古記》(色伽蘭)等近百種,僅《西域南海史地譯叢》九冊,就包括伯希和、沙畹、列維等人論文八十一篇。他又譯有《馬可·波羅遊記》三冊,並詳加考釋,是為該書第一全譯註釋本。

[10]如岑仲勉力作《中外史地考證》(1962年版)彙集了史地考證文章六十餘篇,對古地名還原、交通線路探索及史實的論述,皆多創穫。他的《漢書西域傳地裡校釋》(1959年脫稿,1981年出版)更為廓清漢代中西陸路交通線上的社會地理概貌作出不朽貢獻。

[11]在中西交往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季羨林的《中印文化史論叢》(1957年)、向達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1957年)、章巽的《我國古代的海上交通》(1956年)、賀昌群的《古代西域交通與法顯印度巡禮》(1956年)、陳竺同的《兩漢與西域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1957年)、安作璋的《兩漢與西域關係史》(1959年)等。馬長壽的《北狄與匈奴》則從民族史的角度揭示了古代跨境民族的發展史與中西交通的關係。朱傑勒、章巽還分別翻譯出版了《大秦國全錄》、《中亞古國史》等名著,開闊了國內研究的視野。

[12]其中與古代中西交往有較大關係的如:夏鼐的《考古學和科技史》(1979年),楊建新、盧葦的《絲綢之路》(1981年),王治來的《中亞史》(第一卷,1981年),朱傑勤的《中外關係史論文集》(1983年)、《中外關係史譯叢》(1984年),周連寬的《大唐西域記史地研究叢稿》(1984年),黃盛璋的《歷史地理論集》(1982年)等。

[13]如《新疆簡史》(1980年),林乾的《匈奴史》(1977年)、王明哲、王炳華的《烏孫研究》(1985年)、孟凡人的《北庭史研究》(1984年)等。

[14]主要有:常任俠的《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藝術》(1981年)、沈光耀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史》(1985年)、沈福偉的《中西文化交流史》(1986年)等。

[15]較重要的是:《吐魯番出土文書》、《居延漢簡》、陳夢家的《漢簡綴述》(1981年)、黃文弼的《新疆考古發掘報告》(1984年)、《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1984年),還有考古研究文集,如《新疆考古三十年》(1983年)、《漢簡研究文集》(1984年)等。

[16]如黃靖關於中亞史的一系列論文皆有新的見解。餘太山的《條支、黎靬、大秦和有關的西域地理》一文詳引大量史料,比較各家觀點,去偽存真,弄清條支和大秦的地理問題,基本解決了這個長期未決的爭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