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3 / 4)

聰、目之明全部懵混矇住,自然道衍在最後會再鼓勵一下燕王說:“虎離陷阱依然猛,龍脫深淵照舊飛。”

■ 燕王假示弱

燕王於是信心百倍士氣十足地再下令檢閱將士,以備南下。臨行之日,燕王親祭在東昌陣亡的將士,在這些陣亡的將士中以張玉為典型人物,這個符號型的人物果然讓燕王實現他東山再起的目的,那種非物質計程車氣比萬千輜重來得更有分量。

燕王一面奠酒焚帛,一面痛哭,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本不足以計較,只可惜只可恨孤王喪失了一員輔佐的良將,至今猶令孤王寢食不能安。”說罷,涕零如雨,燕王一邊痛哭一邊脫下衣袍,命左右當場焚燒,以表示他與陣亡的將士乃同衣同袍的真情厚意。諸將看了,都感激萬分,高聲山呼,心甘情願為燕王效力,戰死沙場。

燕王祭奠已畢,又烹宰牛羊,犒勞將士。一邊吃著一邊對諸將說:“凡為將為兵士者,懼死者必死,捐生者必生。以前的那場白溝河之戰,南軍怯懦,貪生怕死,結果我軍得以殺之,這就是所謂的懼死必死的道理;而我軍將士,不畏刀槍,不計生死,所以才能出百死而全一生,這就是所謂的捐生必生的道理。如今賊勢囂張,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先起而擊之。諸君若能體會孤王的苦心良言,自然能一戰而成功。”

。 想看書來

第九章 四面危機(16)

諸將全都起立說:“謹遵令旨。”其聲震屋宇大帳,更驚天又動地。

燕王出師,行至保定,打探到盛庸已離開德州進兵於夾河,兵駐單家橋;於是便命兵將由陳家渡過河,與盛庸之軍相對抗。盛庸也得到了探報,於是便列陣以待。

到了次日,兩軍對陣。燕王聽說朝廷在東昌之捷時曾有“只需破敵,勿使朕有殺叔父之名”的詔令,在聽說的當時他禁不住在心裡冷笑一聲,痴兒,你想以仁君形象服天下,這倒正好,正好為我所用,我若為君,只做能君雄君,以雄霸主朝事,以英明主天下,我便不仁,又豈奈我何!

於是他原本就不小的膽子在這道仁君的詔書激勵下,變得更加肆無忌憚有恃無恐,居然敢先帥三騎,掠陣而過,以觀南營之虛實。盛庸因受帝誡,不敢輕動,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燕王掠陣歸營。

燕王掠陣看見南軍個個擁盾以自我保護,箭、刀等都不能入,於是便拿出對策,命兵士制下鐵鑽,長六七尺,鑽上全是橫貫的鐵釘,釘末又有利鉤,然後將鐵鑽奮力拋擲到盾上。若被釘鉤鉤住,那樣盾就很難舉得起移得起,這樣就起不到保護的作用,然後再用矢、石攻之,南軍無以蔽護,於是便只好棄盾逃走。燕兵以此法果然大見效果,在南軍棄盾逃走時,乘機派出鐵騎兵,縱蹄蹂躪這些無辜南軍的年輕身軀。

燕將譚淵看見南軍敗走,便率部下指揮董中峰等,從旁邊轉出迎擊。南將莊得於是率眾死戰。南兵人人見阻斷歸路,自然便人人死戰。譚淵、董中峰自然被南軍殺死。

燕王見天色近晚,忙放棄救援,鳴金收兵。第二天早上,燕王對諸將說:“作為一個領兵打仗的將領,面對敵軍,最重要的是能夠審機識變,昨天南軍雖然被稍稍地挫折了,可是其鋒尚銳,譚淵立功心切便去阻擊,欲絕其生路,他們如何能不死戰?孤王沒有發兵救他們,是為減少傷亡,非是孤王心太狠腸太硬不仁不義,希望你們能夠理解。今日南軍若再敗走,則必須順勢狠追痛擊,肯定會大破敵軍,也就是說今天才是你們建功立業的時候,希望你們仍然能如譚淵那樣拼死阻擊。”

兩軍開陣,先還是將對將地比個高低,殺了半天,不見勝負,於是這邊添將,那邊加兵,漸漸地兩家兵將一齊擁出,戰作一團,殺作一塊。一時間旌旗蔽日,金鼓震天,槍刀亂舞,人馬紛馳,箭下如雨,炮響若雷。陣地上,殺氣騰騰,不分南北;沙場中,徵雲冉冉,莫辨東西。雖不分勝敗,卻早血流滿地;尚未定高低,然已屍積如山。自辰時戰起,直到未時也不收兵,真是棋逢對手,龍爭虎鬥一戰難已。

此時盛庸軍在西南,燕王軍在東北。燕王戰急了,揮劍仰天大叫:“鬼神助我!”叫聲未絕,忽東北風大起,卷得塵埃障天,沙礫滿面,直吹得南軍眼目昏迷,咫尺間都看不見人。燕兵一看天助,乘機狠狠出擊,南兵頓時亂慌慌,只覺風聲皆兵,哪裡還敢戀戰,於是兵不由將,將不顧兵,各各奔逃潰散。

燕兵乘勝從後追殺,斬首數萬,強行溺死和掉河淹死及被追騎蹂躪而死者,不計其數。盛庸無奈,只得單騎逃回德州。

燕王這邊對諸將說:“盛庸雖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