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中庸的智慧 作者:白寒

,楊繼業不知蕭太后早已令耶律斜軫設下了伏兵,便揮師急進。遼軍伏兵四起,耶律斜軫又殺了回馬槍,楊繼業抵擋不住,只得率眾後退。潘美先聞楊繼業取勝,便欲出兵爭功,繼而又聽到他敗退的訊息,便置之不顧,率兵先撤了。楊繼業孤軍奮戰,自中午一直打到暮夜時分,退至陳家谷口,不見援兵,只得率部苦戰,無奈,寡不敵眾,突圍不成。楊繼業先命部下各尋生路,不必戀戰,但部下全不為所動,誓與他同生共死。結果,楊繼業所率將士全部壯烈殉難。楊繼業坐騎中箭,翻落馬下,被遼將蕭撻覽、耶律奚底等擒獲。楊繼業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自從北漢至大宋王朝,滿門忠烈。他受命鎮守邊關,威震敵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人稱“楊無敵”。當年雁門關大捷,槍挑大遼國駙馬蕭多羅,何等凜凜威風。可嘆此一戰,既遭計中伏,又缺少支援,一代名將成為階下囚,楊繼業悽苦悲涼之心,萬念俱焚,絕食三日,壯烈殉國。?

楊繼業的死,對於宋王朝的刺激尤其深刻,蕭太后的丰采英姿令宋朝上下刮目相看。幽雲大戰,蕭太后大顯神威,全線告捷,使宋王朝從此放棄了收復幽雲的打算,也從此一改對遼國的戰略進攻。自此之後,幽雲之地的烽火暫告平息,蕭太后為了大遼國的利益,卻從不停止對北宋的進攻。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兵馬南下,大多都是蕭太后親自披堅執銳,親臨前線,由於她的這種一貫作風,使蕭太后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絕著稱的后妃。?

果斷以實力為前提?

個性好強,從不服輸的蕭太后在夫死子幼的情況下,以果斷的毅力,指揮三軍大戰幽州是何等氣慨!在她眼裡,從不知什麼是困難,在她執政期間,大規模的南下有多次,每次都常常是親自披堅執銳,親御大軍。這在今天看來,似乎是有些窮兵黜武,肆意發動戰爭,如果單從時代階級觀點去分析這也很正常,想一想,封建王朝哪一個階級不是以武力取得的天下?忽必烈的鐵蹄最終掃平南北、建立元朝,晚清滿族入關成了封建末代皇室,何嘗不是以武力一統天下?如果蕭太后能一統天下,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也不一定是壞事,最能體現蕭太后果斷,積極進取性格的是1004年她再次揮師南下。?

這年九月,蕭太后以大將蕭撻凜、蕭觀音奴為先鋒,率大軍20萬,傾全國兵力南征。此番南下,已年過半百的蕭太后仍然身著戎裝,親御戎車、指揮三軍,她依舊顯得威風凜凜,豪氣沖天!大遼兵馬在蕭太后的率領下,聲勢浩大,一路南下,她繞過宋軍堅守的保定等地,避重就輕,直抵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對岸就是北宋的都城——開封汴梁。戰報傳到宋廷,朝野上下一片驚慌,有的主戰,有的主和,有的主張棄汴京遷都。朝中宰相寇準建議皇帝親臨前線,對主張遷都者指出:“避敵南巡,實乃下策。我大宋天子神武,將帥協和,士卒驍勇,只待皇上車駕一出,契丹當望風瓦解,不戰自退,廓清河北,正待今日。若陛下輕信怯懦之人胡語亂言,輕棄宗廟社稷,置河北軍民於不顧,遠避南方,勞師浪費且不說,恐我軍民心崩潰,鬥志瓦解,被契丹乘虛而入,則天下何以保全?勿寧說成都、金陵,恐怕天下之大,當無容身之處了!”真宗皇帝在寇準的力爭勸諫下放棄南下退避之意,在寇準陪伴下御駕親征,訊息傳來,宋軍士氣大盛。當真宗的戰車出現在前線時,士兵高呼“萬歲”之聲傳出數十里。?

※虹※橋※書※吧※BOOK。

第20節:果斷但不莽撞(3)

這樣一來,無形之中使蕭太后面臨更嚴峻的形勢,宋朝軍民頑強的抵抗使她不得不冷靜地分析前線戰事的態勢。事又湊巧,一個偶然機會,她的先鋒官蕭撻凜在察看地形時被宋軍伏弩射死。軍未交戰,先失大將,遼軍士氣受到影響,加之大軍深入,背後宋朝州城堅守,仍有後顧之憂,蕭太后對這種處境有很清醒的認識,她決定以戰求和。主意一定,她便派人到宋營,答應北宋先前屢屢求和的要求。宋真宗本來就對親征三心二意,終日提心吊膽,對戰爭缺乏信心,他見蕭太后同意議和,便急忙派曹利用前去磋商。蕭太后見宋使前來,故意吊宋廷的胃口,便提出要宋朝退出後周柴榮時收復的關南之地,曹利用當即回絕,並回去覆命。這期間,宋遼之間的摩擦不斷,互有勝負,但因宋軍一方宋真宗缺乏鬥志,遼軍一方蕭太后擔心曠日持久,天氣轉冷,事發突變,於是又有了第二次談判。這次,宋真宗告訴曹利用:“只要不割地,就是多給100萬金帛也無所謂,蕭太后答應退兵就行!”?

蕭太后見曹利用二番前來,又對他提出關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