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中庸的智慧 作者:白寒

之地。曹利用說:“這些都是前朝舊帳,我朝不知。若是每年得些金帛佐濟軍需,還可商議,太后所說割地之請,我萬不敢向皇上奏聞!”遼政事舍人高正始搶上一步厲聲對曹利用喝道:“我太后陛下此次統兵南下,就是要收復故地,若只得金帛而歸,實愧對我大遼國民!”曹利用不慌不忙地反唇相譏:“聽起來你似乎是為大遼國民著想,若依你所言,這關南之地一日不得,干戈便一日不止。哼哼,如此連兵結釁,竟是利在何處?!”曹利用此番話語,也正是向蕭太后陳說利害,蕭太后又豈能不知!她見此情形,便同意按曹利用所說,議和。雙方經過激烈的交涉和討價還價,終於達成協議——此所謂“澶淵之盟”,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維持舊疆。雙方邊民不得交侵,宋每年輸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給遼。?

澶淵之盟,雙方握手言和,然而,對於蕭太后來說,沿邊州、軍各守舊疆之說,實際上就是從法律上獲得了合法佔據幽雲地區的保障,這一點對於契丹的發展(尤其是漢化,封建化程序)產生了重要作用。總之,澶淵之盟使契丹與宋朝關係進入新的階段。蕭太后的功業也達到新的高峰,這一年,兒子聖宗皇帝為她上了尊號,日“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洪仁聖武開統承天皇太后”,因此歷史上對她有承天太后一稱。?

澶淵之盟,各自罷兵。從此,宋遼雙方進入了百餘年相對穩定的和平時期。蕭太后在第二年,還下令在雙方邊境開設榷場進行貿易,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在11世紀,中國逐漸走上統一的歷史程序中,蕭太后看到雙方勢力均衡,能夠相結盟好,化干戈為玉帛,對於宋遼雙方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乃至民族融合都有積極意義。正是這樣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才使蕭太后真正開創了一代“中興”大業。?

千百年來,宋與遼的戰爭,人們都是傾向於宋的,認為宋才是合法的統治中國的統治階級,其中,歷史小說《楊家將》中對此觀點極盡渲染,的確,人們在評論歷史時都會有一種歷史傾向,這是不可否認的。當然,我們不排除楊家將在人們心目中的英勇形象,他們是一種民族精神的感昭。但後來忽必烈的蒙古大軍和滿清王朝都是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的身份統治著中原,而且他們都是從北方打到南方。這當然是歷史階級觀點,我們不去探究,我們所要討論的是蕭太后的那種從不懼怕失敗,果斷頑強的性格,以及以其為代表的這種性格所決定的命運。?

敏於行而訥於言?

作為一個有修養的人,總是能夠把自己的聰明把握到一個恰當的尺度,然而,有些人總是自命不凡,把精明智慧放在臉上,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智慧不是一個戴在臉上的華麗面具,不是老掛在嘴角旁的口頭禪,精明智慧只應體現在踏踏實實的工作之中。?

作為一個領導者,我們在待人接物時,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尊重別人,不要動輒就口無遮攔地對別人品頭論足,議論別人的美醜、笨慧。如果我們不學會尊重各種各樣的人,就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同理,平日不可因追求一時的口語之快而作意氣之爭,不可因意氣用事而得理不饒人等。總之,初為領導,要學會收斂鋒芒,真誠寬厚地待人,更要掌握說話藝術和行動穩重的技巧。所謂“敏於行而訥於言”,也就正是君子“內精明而外渾厚”的表現,是不露鋒芒的訣竅,當然,這些表現都應是自覺的、容不得偽裝的,否則,誰倘若用偽裝忠厚的面貌來欺騙別人,總是難瞞有識之士的。?

有人認為,不露鋒芒就會埋沒自己的才華,其實不然,不露鋒芒者都有一種實至而名歸的特色。東晉時,少年的王獻之曾將一個用毛筆寫就的“太”字送到母親處炫耀,經一番細看,母親說:“此字僅那一點的功夫才算是到家啦!”獻之聞言,才深感自己的書法功夫與功力方面都欠火候,原來那一點正是他父親王羲之剛新增在他所寫的“大”手上的。此後,王獻之以父親為榜樣,不慕虛聲浮名,依缸磨墨,刻苦練字,把18缸水都用完了,終成為了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

歷史與現實中的那些深藏不露鋒芒者,每每會以喜怒不形於色、少言寡語、平和恬淡的神態和不譁眾取寵的態度投入生活,做到為人周到、處事練達。在這方面,初涉人世者不妨從多動手、多動腦子、多動耳朵與眼睛,少用嘴巴、避免與人爭強好勝、計長較短做起,從而踏實地走上人生的旅程。?

§虹§橋§書§吧§BOOK。

第21節:善良但不懦弱(1)

第七章 中庸:善良但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