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他必須支付更多錢去買羊毛衫和其他受關稅保護的產品,所以能買的其他每一樣東西都減少了。消費者收入的整體購買力隨之下滑。關稅造成的影響,到底是降低名義工資,還是提高名義物價,要看當時實行的貨幣政策。但很清楚的是,雖然受保護產業的工資水平或許能比不受關稅保護時要高,若把所有產業的情形都考慮在內的話,和本來應有的整體水平相比較,關稅一定會降低實質工資。
只有歷經一代又一代謬論的影響,被長期誤導,才會覺得上述結論似是而非。資本和人力資源,由於經濟政策的影響,被刻意運用在比較缺乏效率的地方,我們還能夠期待得到與上面不一樣的結果嗎?貿易和運輸,被刻意設立的人為壁壘所阻礙,我們還能期待有其他不同的結果嗎?
設立關稅壁壘的效果,跟築牆擋道沒有兩樣。值得注意的是,貿易保護論者習慣用戰爭術語,諸如,應該“擊退”舶來品的“入侵”。他們在財政上的建議和在戰場上所採用的招式一樣。設立關稅壁壘以擊退舶來品的入侵,就像佈設坦克陷阱、戰壕、鐵絲網,用以抵禦或延緩敵軍的攻勢。
敵軍要克服這些障礙就得付出更高的代價——部署更大的坦克;使用地雷探測器;派出工兵剪除鐵絲網、架橋、搶灘。同樣,在外貿中要克服關稅壁壘,需要加大投入開發更有效率的運輸方式。一方面,我們盡力去降低英國和美國,或者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運輸成本,這就需要投資研發速度更快和效率更高的飛機與船隻,投資修築更好的公路和橋樑,投資啟用更好的火車和卡車。另一方面,我們卻又用關稅來沖銷我們在高效率運輸上的投資,使得商品的運輸得不到應有的改善。我們降低羊毛衫運輸成本一塊錢,以利羊毛衫在兩地之間運送,我們接著提高關稅兩塊錢,來阻止這件事。我們投資去降低貨運成本,然後又用關稅減低運輸的投資價值。這樣做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5
關稅常被看作是以犧牲消費者來造福生產者的一種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講,這話大致不錯。那些主張徵收關稅的人,只考慮到受關稅保護的生產者能立即獲得利益,卻忽略被迫支付關稅的消費者會立即遭受損失。但把關稅只看成是生產者利益與消費者利益之間的衝突,卻是不對的。關稅的確讓所有的消費者蒙受損失,但並非所有的生產者都從中獲益。前面談過,關稅只對受保護的生產者有幫助,為此不惜犧牲其他所有的美國生產者:尤其是對那些出口潛力相對較大的生產者利益的損害。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明白這最後一點,我們來看一個誇張的情形。假定我們設立的關稅壁壘很高,完全是禁止性的,讓人根本不可能從國外進口商品。再假設美國羊毛衫售價剛好上漲5美元。消費者購買一件羊毛衫必須多花5美元,由於這一點,消費者對其他100種產品購力平均減少了5美分。選這些數字,只是為了說明其中原理。實際數字當然不會分佈得這麼均勻。這裡也不考慮羊毛衫業因為其他行業受保護而遭受傷害的複雜情形。
現在,外國產品在美國完全喪失了市場,外國人手上換不來美元,根本沒辦法去購買任何美國產品。這種情形下,美國產業的受害程度,和以前的出口率成正比。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包括,原棉生產者、銅生產商,以及縫紉機、農業機械、打字機、商用飛機等產品的製造商。
就算關稅壁壘不是完全禁止性的,仍然會產生同樣的結果,只不過損害程度較輕而已。
因此,關稅的作用是改變美國的生產結構。它改變了職業數量、職業型別,以及一種產業相對於另一種產業的規模。關稅使得相對效率較低的產業規模變大,相對效率較高的產業規模變小。總體結果是減低美國的生產效率,同時也減低相應貿易國的生產效率。
儘管支援和反對的意見一直爭執不下,不過就長期而言,關稅和就業的問題是無關的。的確,突然調高或調低關稅所引發的產業調整,都會引起暫時的失業率上升,甚至會帶來暫時的經濟蕭條。從長遠來看,關稅和工資卻有關係。關稅一定會使實質工資下降,因為它減低了效率、生產和財富。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11章 關稅“保護”了哪些人?(4)
衍生出關稅謬論的核心謬論是本書所要剖析的。也就是,只看單一關稅稅率對一群製造商造成的立即影響,而忽略了由此對全體消費者和其他所有制造商造成的長期影響。
有些讀者可能會問:“為什麼不用關稅來保護所有的製造商?如此一來,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其中的誤解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