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覺悟上的標準。企業要發展,就要把企業的幹部在思想上進行統一,在企業價值和企業文化上進行統一,只有這樣,企業的價值和文化才能夠得到傳承,企業的長遠發展才能夠得到保證。就這一點而言,無論是現代企業幹部管理理論,還是現代企業幹部管理的實踐,都是做得不夠的,也是現代企業應該向共產黨學習的管理。
正如毛澤東所說:“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正直的。”“不要總是以為只有自己才行,別人什麼都不行,好像世界上沒有自己,地球就不轉了。”這無疑也正是現在企業幹部人才選拔所要考慮到的因素,也就是要有誠信,要有信仰,要認同企業價值和文化,要以組織利益,以企業整體利益為重,要有團隊精神。
無論是共產黨的幹部選拔標準,還是現代企業幹部人才管理理論所要求的幹部選拔標準,都無一例外地注重人才的專業能力和誠信度。而在專業能力和誠信度這兩點上,還需要強調的則是選拔標準中的信仰傳承要求、思想傳承要求、企業價值和企業文化的傳承要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4。 把握人才的時代性
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青年幹部、新生力量的選拔。毛澤東在批註《新唐書——王勃傳》的時候讚揚王勃“高才博學,少年英發”,並由此引發自己的思路,然後寫道:“青年人比老年人強,貧人、地位低賤的人,被人看不起的人,大部分的發明創造都由他們做出,佔了發明創造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中老年而有幹勁的,也有發明創造,但只有百分之三十。這種三七開的比例為什麼會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結論就是:他們貧賤低微卻生命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幹。”
第六章 幹部管理方向第一(5)
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還在一次談話中以三國故事為例,強調必須提拔青年幹部:赤壁之戰,群英會,諸葛亮那時才27歲,孫權也是27歲。孫策幹事時只有十七八歲,周瑜死時才不過36歲,那時也不過30歲左右。魯肅40歲,曹操53歲,事實上當時是年輕人打敗了老年人。由此可見,世界是青年的,長江後浪推前浪,譬如積薪,後來居上。
正是基於要大力提拔青年幹部、新生力量的思想,毛澤東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時期,提拔重用了大批青年幹部。
林彪在南昌起義時是葉挺獨立團的一個見習排長,後來在隨朱德轉戰湘南的過程中,在耒陽一戰中創下了一個連殲敵一個師的輝煌戰績,博得毛澤東、朱德的青睞。在1932年組建紅一軍團時,毛澤東力排眾議,大膽提拔當時年僅25歲的林彪為軍團長,成為紅軍中最年輕的高階軍事指揮官。林彪擅長打仗,長征途中,他率領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中央主力殺開一條血的通道;抗戰時期,他指揮平型關戰役,重創日軍,取得了抗戰的第一次偉大勝利;解放戰爭時期,他執掌東北帥印,成功指揮了遼瀋戰役。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認為,共產黨作為一個管理團隊的表現比之我們現在許多企業作為管理團隊的表現要優越得多。共產黨這個管理團隊,在幹部選拔的思維取向上表現了目光的長遠以及考慮到價值傳承、信仰傳承的戰略眼光。
幹部的選拔,首先就是一種組織延續的表現。基於此,選拔進來的幹部必須是新鮮的血液,同時又是能夠傳承組織的信仰和價值觀的。這裡說的新鮮血液,主要強調的是選拔幹部應該側重年輕人,年輕人束縛少,幹勁強,能夠強化組織的生命力;而所謂組織信仰的傳承和組織價值觀的傳承,則是指選拔的幹部必須是個人信仰、個人價值觀和組織的信仰、組織的價值觀相一致的,只有這樣,組織文化、組織價值才能在年輕一代身上得到延續。
在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幹部選拔的來源問題。幹部選拔要側重年輕人,要給組織注入新鮮的血液,但又必須保障組織文化、信仰、價值觀的傳承,這就要求處理好事業的連續性與人才的時代性之間的關係。
共產黨幹部選拔注重信仰的傳承,不僅僅是在年齡結構上依靠年輕化來實現信仰的傳承,還包括對組織文化、組織價值的認同來實現幹部選拔的信仰傳承問題。這是值得企業學習的。在幹部選拔中,既要注重保持企業的幹部在企業運作上的延續,也要保證企業的幹部在企業文化、企業核心價值上的延續,避免企業脫離經營宗旨,無法完成企業的長期戰略。只有實現了企業幹部選拔在業務素質和企業文化上的雙重銜接,才能使企業做到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