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部分(3 / 4)

小說:帝國的朝陽 作者:噹噹噹當

會怕。因為東北實施的強迫教育,無論男女只有不滿十六週歲,都需要進學堂就讀。至於年齡隱瞞,那不是李雲山需要擔心的事情,早在小學建成前。警察局即已經完成了戶口登計。在小學建成後。更是將學區內適齡學生名單交給了學校。

儘管表面上看似作為教員的李雲山可以“徇私”。可實際上,卻完全沒有這個可能,因為在鄉村,除了縣學區的督學外,警察還擔任著學監的使命,騎著腳踏車的警察會經常於學校巡視,一但發現有誰家的小孩輟學,就會對其家長警告。警告兩次後,若第三次發現,等待兒童家長的就將是長達半年的勞役以及兩元教育罰金。這是強迫教育對家長的懲罰,同樣的還會對教員加以懲罰,如警察發現有一名學生輟學或未報名,而未上報學監,教員就會被扣以半個月的工資。

互相監督存在於東北的方方面面,即便是教育中也不例外。甚至這會正當李雲山上著課的時候,那位穿著警服的學監,據著西洋軍刀端坐於講臺旁。旁聽著這節課,這是學監的責任之一。

講臺下方的教室中。幾十張木色的簡陋的桌子後坐著幾十名來自丁家屯以及附近幾個屯子裡的少年兒童,他們長者都已經十六七歲,幼者不過只有五六歲,但無一例外的都恭坐於此,因為是小學的關係,學生不分男女同於一間教室之中。

這些孩子身上的服裝各異,既有清式的汗褂,也有漢式的單衣,新舊也各有不同,但可以看得出,漢式的服裝佔去一半,這似乎是在表明東北的變化,在服裝上的變化,儘管這與“黃魂會”用數百萬元推廣漢服有很大關係,但服裝就是態度,服裝的變化正是東北區別於內地的不同之同,當然還有髮式的變化。許多變化都悄無聲息的變化。

不過作為學監的石洪濤所關心的並不是學生剪掉了幾根辮子,甚至對於放足也不關心,畢竟對於纏足,早有嚴厲的法規加以懲處,他所關心的是學生們的衣著是否潔淨,這是警訊雜誌新刊的一篇文章。

因公共衛生法的推行,面對警察的嚴厲的執法,不少人依然只是應付了事,所謂的整潔衛生不過只是浮於表面,如何查辯一個人是否遵守公共衛生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他們的服裝,不是看其衣服表面是否有灰土,而是看其衣領、袖口等處是否有積灰。

如果說在鄉村什麼工作最為困難,在石洪濤看來,最難的不是徵稅,就像今年的夏稅,他只需要到一個村子裡,拿出已經造成的稅冊,張貼好稅額,早已習慣了警察權威的百姓就會主動的交稅絕不會拖曳。

最難的是就是公共衛生,什麼村落衛生的維持,什麼茅房的翻修,甚至豬圈、牲口棚之類整治,當然還有家庭環境的整治,尤其是人牲共居現象的整治。都碰到了很多問題,許多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改變的。

就像這一次來丁家屯,不過是一進村,石洪濤就看到了村子裡滿是蒼蠅糞堆,在訓斥了里正一番之後,依如過去一般罰勞役,勒令他們將露天的糞堆變成堆肥,可僅僅只是勞役並沒什麼意義。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多幹點活累不死人!甚至就是用警棍抽打,他們也就是痛上一下,全不以為意。

真是的……眉頭微微一鎖,瞧著教室裡的學生,看著他們用粉筆在桌上的石板上寫字的樣子。受限於財力,儘管政府建立了大量不收學費的學校,但卻沒有向每個學生提供教材,而是透過教學掛圖的方式加以講解,學生們同樣沒有練習本寫字,只能在小黑板或者石板上寫字,只有在考試的時候,他們才會得到一根鉛筆和一張試卷。

雖說是用粉筆於石板上練習,但這些學生依然顯得極為認真,瞧著認真書寫的孩子們,再看著他們身上的款式不同,卻大都並不怎麼幹淨的衣裳。石洪濤的心底卻思索著另一個問題,為何這些百姓縱是百般不願,也會把孩子送到學堂之中?

而與此同時,他們卻又不願意收拾好家庭以及家人的衛生,不願意把村子收拾的更乾淨一些呢?這種惡劣的習俗如何才能改變呢?

“真正讓他們心痛的是罰款!”

面對學監的疑惑,索性李雲山乾脆放下手中的筷子;搓著手感嘆地說;

“現如今這國民弊病究其根源,完全在於滿清之奴役。滿清所謂尊崇漢文化不過是沐猴之冠。優俳之戲罷了……”

如果是在半年前。李雲山會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他李雲山可是受朝廷重恩的,可現在不同,且不說他拿著總督府的銀子,單就是在師範速成班接受的那種軍事化的近乎於洗腦式的“再教育”,再加的書本中的描述那個“自己人”的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