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部分(2 / 4)

小說:帝國的朝陽 作者:噹噹噹當

在救孤的軍事化學校,其當年甚至是特區唯一的一所現代化小學,這所小學裡的學生。小者不過五六歲,長者亦只有十六七歲。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曾是孤兒,都曾是流浪兒。在金錢的驅使下,過去的三年間,數以萬計的流浪兒經海路被運到了仁川,即便是在戰爭時期也未曾停止。

在戰爭結束後,中華學校的分校辦到了東北,其生源非但沒有枯竭,反倒進一步擴大了——國內的天災**,為東北提供著充足勞動力以及移民的同時。同樣製造了數以十萬計的孤兒。作為戰爭的結果,當局同各省達成的協議中。即有對流浪兒童的救濟,官方的許可令東北方面對流浪兒的救濟與收容走上了正規途徑,相比於過去那種在金錢的驅使下,不論質量的收容,到現在大規模的救濟,小範圍的收容。使得中華學校學生的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雖說現在收容範圍縮小,只有救濟所送出的智商合格的少年才會被送到設於大連、仁川、瀋陽三地的中華學校內就讀,但三所學校依然以近十五萬名學生,而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小學”,但是這所小學卻與普通小學有著明顯的區別——軍事化的管理與制度倒是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這裡實施著真正意義上的斯巴達式的教育。

甚至儘管表面上,中華學校是最早的“小學”,但實際上這裡絕不是什麼簡單意義上的學校,準確地地來說應該是一個斯巴達式的訓練營,這些流浪兒入學後所接受的是兵營式生活,等待他們的是全面的軍事訓練以及學習文化,強制的道德灌輸和嚴酷地身心磨鍊,以淬去他們在流浪養成甚至扭曲的心理,希望他們形成勇敢、堅韌、服從的性格。

而如何達成這一切呢?依靠的是紀律與懲罰!而為學校的校長,或者說這些孩子的家長,唐浩然甚至親手製定了學校的紀律以及懲罰制度,對於唐浩然而言,他希望未來從這所學校中走出的少年,是不同於普通國民的公民。公民既是具有軍事才能又具有勇敢、堅忍、順從和愛民的品質。

當然,這不過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在內心深處對唐浩然而言,這些未來的“新一代”公民才是他統治的基礎,或許相比於普通的學校,中華學校太過軍事化,但武力才是統治基礎,才根基所在,什麼人會比這些由他養育長大的,在封閉式的只知忠誠的孩子們更為忠誠呢?

而此時注視臺下的這一幕,唐浩然臉上的笑容越來越濃了,兩年零七個月的付出,回報是喜人的,這臺下的千餘名發出稚嫩吶喊的少年,不正是這個國家的新一代公民嗎?

也許是因為激動,也許是因為意識到,幾年後,從中華學校中走出的少年,將分佈於東北的方方面面,那些渴望榮譽、只為公共利益而行動的青年,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東北,甚至中國的未來也許會因為他們而發生另一些改變。

想到未來,唐浩然甚至變得有些激動,沒有任何人能夠理解他對中華學校傾注的期望,此時這些看起來悍勇非常的少年,至少讓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更多的希望。正因如此,他才會主動站起身為,用掌聲為少年們精彩的表演喝彩。

來自觀禮臺上的掌聲,尤其是大帥站起身來為大家喝彩的一幕,只讓訓練場中的少年們像是受到莫大的鼓勵一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向人們展示著他們苦練的刺槍術。而於訓練場周圍以身高不等圍坐著的少年兒童,這會也站了起來,他們除去用掌聲為同學們喝彩之外,更是採用原地踏響腳步的方式為同學們助威。

腳步的節奏,激盪的吼“殺”。

所有的一切都在中華學校大連分校的校園中匯聚成一團,只使得這裡的氣氛達到了頂點,尤其是少年們整齊的掌聲與踏步聲,更是不斷的衝撞著每一個人的心靈,讓人們不由自主產生了一體的錯覺。

李新是從仁川學校調至大連總校的三年級學長,可以說是整個學校資歷最老的學長,作為學長,在學校的團體生活之中,他對低年級的學生有使喚權,這是責任感培養,實際在大多數時候,正是學長這樣的角色在管理著學校。

此時執行警戒的李新來說,他最重的任務,就是維持秩序,當學弟們單步踏響腳步的時候,在那整齊的腳步聲中,他甚至感覺自己像是置身於浪潮中一般,他甚至有些擔心學弟們的掌聲和踏步聲會影響到訓練場上的學弟,所幸在氣氛達到頂點的時候,千人刺槍術表演已經結束了。

不過在表演結束的時候,訓練場上重新集合成方隊的那些少年們,並沒有立即按計劃分成四個方隊向四角的出口走去,而是站在那裡,用景仰眼神的仰視著觀禮臺上的校長,於這些少年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