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2 / 4)

小說:帝國的朝陽 作者:噹噹噹當

極是。”

李鴻章連忙趁機貶起張之洞來。

“若非得由朝廷出銀子,就非得再舉洋債不可,可若是新政試成,於全國推行,到時各省皆要銀錢,朝廷又如何出這筆銀子。”

“李鴻章,你說得極是!”

慈禧太后深以為然的點點頭,在新政這事上,她思來想去對皇上還是放不下心來,這國朝她苦心維持了幾十年,萬一讓皇上由著性子來,毀了國局,怎麼是個好,可她又不能讓外人看笑話,所以才會想到了李鴻章,李鴻章是個有主意的人,他自然知道該怎麼辦。

“張之洞這人辦事,向來喜歡規模大,有點兒顧前不顧後,這件事上,有失妥當了。”

“太后所言極是,借洋債決非謀國的善策。”

聽著太后的語氣,李鴻章隱約的猜出了太后的心思,在辦新正這事上,太后同樣也是兩難。太后兩難的地方,一面是擔心翁同和趁著辦新政的名義把持了朝政,從而讓“帝黨作大”,可在另一面,太后焉又不知道這大清國的情況,自然也就明白這新政應該辦。當然這不根子,根子是,現在皇上親政還不到一年,太后不能在這事上直接回了皇上,從而讓外臣瞧著這對“母子”間的不和。

終於猜出了太后心思的李鴻章頓時升出一種置身火架的感覺——現在太后可不就是把自己置於火架上嘛!

若是今個自己見了太后,明個太后就回了皇上辦新政的心思,皇上的怨氣自然落到自己身上,還有與那小肚雞腸的翁同和間更是舊怨未了又添新恨!

太后啊!

這御下的手段當真是……雖說心底抱怨著,可李鴻章卻知道,這事他躲不開,亦不能躲,若不然,回了頭兩邊可全都得罪了!

只感覺自己被置於火架上的李鴻章,立即垂著頭思索起來,在他想事的功夫,慈禧倒也不及,她端著茶杯在那喝起茶來,她知道以李鴻章的聰明,定是猜出了自己的心思,這會沉默不語,定是在那給自己想主意那。

一時間這房裡倒是陷入沉默之中,除去偶爾傳出的杯碟輕碰聲,再也沒有了別的聲響,不知過了多大會,這沉默才被打破。

“雖說朝廷現在沒銀子去辦新政,可這新政總歸是要辦的,辦新政總要開源才好,只要朝廷肯放權於地方,想來疆權是不會有負太后和皇上的。”

之所以說出這番話來,李鴻章卻有自己的打算,在新政這事上的,既不能讓皇上那邊下不了臺,更不能讓太后放不下心,若是不然,無論是那邊生了怨,到最後吃虧的還是他這個北洋大臣。

“李鴻章,那以你的意思,這新政是必須要辦了!”

腔調微微一拉,慈禧太后略停一下,看著李鴻章說道,難不成他就沒聽明白自己的意思嗎?

“太后,現在這洋人成日裡找咱們的麻煩,所以那這新政總歸是要辦的,可問題是怎麼辦?臣倒是有一個主意,不知當說不當說!”

第40章 面聖(上)求推薦

一本《泰西策》一部《盛世危言》,前者讓唐浩然名揚海內,而後者卻因皇上與地方大員的推崇,更令其聲名鵲起,一時間名聲大噪,在京城文人之中論及風頭,無人能出其左,而唐浩然的過去亦隨之再被挖了出來。

從獻“紗、絲、煤、船”富國四策,再到創辦禁菸局,既能“漸禁而平煙毒”,又能拓財源於官府,短短數月間,湖北省年入多出百餘萬兩,著實讓人驚歎,有好事者稱其所獻“皆旁門左道,非聖人子弟所取”,亦有好者為其辯稱。

謗名也好,譽名也罷,隨著一群清流言官在翁同龢的暗示下,紛紛上折支援“擇臺灣一地,試行新政,以證其效”,而這正是出自《盛世危言》“特區篇”中的“以一隅之地為全國之先,以免新政傷及國之根本”。

若是擱過去,有人提“變法”、“維新”、“新政”以至“洋務”,立即就會有清流跳出來對其大加抨擊,這會反倒全都支援了,不僅僅是因為那部《盛世危言》倍受皇上推崇的,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甚至贊同書中所謂,尤其是“新學篇”著實讓他們舒服許多——專門學堂如古之幕府為落榜士子衣食之道,授以專長,職有所專,至於什麼格物、數學、洋文的,不過就是“吏”之學罷了,同樣是為國效力,這官是官,吏仍然是吏,而這專門學堂不過只“育專吏之所”。

這種區分對待,著實讓那些清流言官們頓覺身份高出幾分來,自然也就無需像對待同文館等洋務學堂一般百般抨擊——當官的有幾個抓著小吏的尾巴不松的,治吏雖是為官之道,可一個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