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敗。
這個人遞出的“餌”豈只是讓李鴻章放心“北進”那麼簡單,根本就是想借機把禁衛軍主力調出京城,待禁衛軍主力到了福建之後,可不就海闊天空任鳥飛了,不論未來局勢如何發展,有兩鎮禁衛軍把持的福建都將處於進退兩便之中,若北洋和東北撕殺呈兩敗俱傷之狀,其既可往兩廣、福建進軍,以斷北洋南方之根本,重掌地方之權。
“人,總是有私心的!”
沒有任何疑問,這是私心使然!
如果不是私心,以李鴻章的眼力,其又豈會看不出這個“餌”背後的陰謀,而在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佩服奕訢能把時機把握的這麼巧,絕不錯過任何時機。
“老師,看樣子,李鴻章是準備對東北動手了!”
這個動手可以有幾種解釋,但是最簡單的解釋恐怕還是,從今天以後,所謂的“韜光養晦”怕將不復存在了。
“嗯,”
點點頭,眉頭緊皺著的唐浩然站起身來,默默的走動著,現在,他才發現1895,當真是麻煩重重的一年,先是俄國意圖染指東北鐵路,雖說用所謂的“商業合作”以“互惠互利”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可那不過只是暫時爭取了一些時間。這邊不過剛消停下來,北洋那邊……
“哎……人啊!”
一聲感嘆後,唐浩然內心倒頗不是滋味,他希望透過“韜光養晦”來為東北爭取時間,但現實卻總是如此的不盡人意,似乎總是和他對著幹一般。
怎麼辦?是同北洋走向全面的對抗?如果這樣的話,恐怕需要考慮從北方把部隊調到南方,可這樣一來,北方的防禦就會空虛,這顯然也有損自己的根本利益。
做出讓步?可什麼樣的讓步會不損失東北的利益呢?如果他們要限制東北海軍呢?這同樣也是無法接受的。
“嗯……”
沉吟片刻,左右為難的唐浩然,甚至尋思著,實在不行就狠狠的……不行,那樣的話,肯定是漁翁得利,極有可能促成北洋與俄羅斯的合作,到那時可真就是強鄰環伺了。
可現在還有其它的什麼選擇嗎?
就在這思索中,唐浩然走到了辦公桌邊,就在他想開啟雪茄煙盒的時候,視線的餘角卻被桌面上的一份報告所吸引,他的眼前頓時一亮。
“幕臣,我有一個想法……”(未完待續。)
第139章 南望(求月票)
“弱國無外交”,似乎對於“我大清”來說,這幾乎就是一條定律,反正無論是怎麼去談,到最後總歸是要割地,是要賠款,似乎真的是沒有外交一般。
可實際上呢?
如果弱國無外交是因為虛弱的人根本沒有力量的保衛自己,而在這種情況下,弱國比強國更需要外交!因為強國外交藉助國家實力,多少都有以強凌弱的態勢,外交的姿態也就來得粗獷。而弱國只有依靠外交的成功,才可能維護自己的生存與尊嚴,它的外交必須細膩,必須技巧與嚴正結合。
也正因如此,“弱國更需要外交”這句話一直以來,無論是統監府時期也好, 總督府時期也罷,都是外交人員需要銘記的一個原則。
越是弱國越需要用外交去保護自己的權益。對於此,或許沒有誰會比唐昭儀,這位外交部長更為了解,經歷過朝鮮廢約的他,自然深知外交的重要性。熟知如何利用列強矛盾為已用,也正是在這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學習,唐昭儀和他的助手們學會了眾多的外交技巧。
也就是在他們的外交技巧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東北以至於“大清國”的實力卻在迅速的變化著,儘管現在,於時人的眼光看來,大清國被九個地方總督所“分裂”,中央政權權威空前下降,但在西洋人的眼中,他們卻像是看到了“一個帝國的春天”——看到了國人在用政治手腕解決紛爭,相比於國人似乎那作為擺設的議政會,對於西洋人而言。無疑是一種進步。與之相襯的軍事實力上的進步。同樣被西洋人看在眼中。以至於令其對“清國”的力量產生了錯誤的判斷。
也正是基於這一錯誤的判斷——大清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提高,當然這其中也有英國出於抑制俄國戰略上的需要的刻意為之。而在“夏維夷事件”後,更是令國人志氣大漲,似乎當真一夜成為了強國。
當外界因此產生誤判的時候,作為外交官員的唐昭儀卻非常清楚,揭開所謂的“強國”的面紗,這個國家依然是虛弱的,掀開了所謂的“他國尊重”的面紗後。依然可以感受到來自西洋人的歧視與輕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