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吸一口氣,在道出這句話的時候,徐鐵珊看著校長將於蒙古目睹的牧民貧苦之狀一一加以描述。
“……自晉商資助滿清入關中原,滿清朝廷以皇太極所授之龍票為準,將對蒙商權盡委晉商,自準非晉商不得入蒙地,蒙地亦不得越晉商與內商交易,由此才了晉商專事蒙地貿易兩百餘年之事……”
在言道著蒙地牧民之苦時,與其它人將其歸於“蒙人愚笨”不同,徐鐵珊完全將其歸罪於旅蒙晉商,不過出於謹慎,他並沒有在遊記中提及這一點,畢竟,他深知東北的言論從來都是“民族的”,自然不會接受對本族商人的批判。但在校長面前,他並沒有隱瞞這一點,這既是對校長的信任,同樣也隱隱猜出,恐怕這次校長接見,蒙古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如此自然也就不敢隱瞞了。
在其提及晉商的壟斷時,唐浩然只是點著頭,對於明末的那群只知銀子,而不知民族的晉商,他自然沒有任何好感,這自然連帶著對其透過出賣民族獲得的“特許經營權”也沒有多少好感。
“……壟斷為旅蒙晉商帶來鉅額利潤,如其官商大盛魁從太原買鐵鍋三至五分銀子一個,拿到蒙古賣給蒙古人一兩幾錢,買木碗20文一個,賣給蒙古人六七錢銀子一個。蒙古人沒有銀子用馬牛羊付賬,一匹馬才折算3兩銀子,把馬拉回張家口,一匹馬可以賣九至十二兩,裡外裡賺錢幾十倍銀子,當然這也與其路途遙遠難以運輸有直接關係,可是校長,若僅只是如此,又豈會有今日蒙人之苦?”
感嘆之後,徐鐵珊的話聲微微一揚。
“兩百五十餘年間,晉商與蒙人做生意,其生意全在其次,完全是利用蒙人性格憨直,加以坑算,如售予蒙人商口,因其沒有銀子付賬,往往都是以馬牛羊付帳,蒙民必須的鐵鍋、棉布等物。往往需用數十隻牛羊相換。而商販又言道。山高路遠,路上牛羊難免病損,所以往往在加要三四成病損,蒙人一想也是這個道理,自然也就同意了,如此一來蒙人就需要用多出三四成的牛羊換取生活物資,往往多達數十隻之多,而這幾乎相當於許多蒙民全部家當。這時晉商便言道不能餓死蒙民,今年只取一半,來年再取另一半,蒙人初時大都以為晉商仁義,可來年時,商販牽羊時,如去年留下十隻羊,今年便要牽走二十隻,理由是羊是兩年年三胎,羊生羊。十隻可繁育十五隻之多,而今只多牽十隻已屬仁義。如此一算,憨直的蒙人自然無從辯駁,可一戶蒙人羊至多不過數十隻,又豈能完全由其牽走……”
不待其說完,唐浩然便接過話說道。
“於是那些商販便再施仁義,取走了去年利息,再加上今年的新債,這蒙人便欠下了至少二十隻羊,次年再取其利,再添新債,如此一來,若大的蒙古便儘可晉商之牧場,數十萬蒙人全成晉商之牧奴!”
“可不是!”
用力的點點頭,徐鐵珊連忙說道。
“在學生在經張恆回來的時候,途沿盡是如大盛魁等旅蒙晉商商號的羊隊,全是從塞外牧民們那裡收取的年息,每年可達數百萬只之多,這全因京城滿人愛吃涮羊肉;於是晉商方才聘趕羊工披星戴月;風雨兼程將於蒙地收取的“羊息”運往京城發售,年年如此,歲歲如此……”
“這蒙古人便再那麼愚笨,也該轉過彎來了吧,畢竟那些晉商把羊留在蒙古,吃的可是蒙古的草料!算起來,他們可是白養晉商的羊啊,縱是羊生羊也不夠這料錢不是。”
“這個彎,兩百年前就迷過來了,可即便是迷了過來,又能如何?這不,有朝廷給晉商撐腰那!”
“哦?”
唐浩然好奇的看著徐鐵珊,若是說在其入關前,皇太極靠著晉商借予的幾千萬兩銀子立足遼東,還可以理解,可這後來都奪了天下又豈需要給晉商撐腰。
“當年滿清本來是同蒙古結盟才入主中原的;多位皇后是蒙古人;但是滿清對蒙古人防範卻是比任何時候更嚴厲。而許多破產蒙民因無力償還,只得避入喇嘛廟中,充當喇嘛,因子民大量充當喇嘛,蒙人王公為避免這一局面,便以晉商惡債為由,令其子民拒還,如此一來晉商既透過晉籍官員於朝中上折,令朝廷為其張目,如康熙等滿人皇帝,見晉商之舉在短短數十年間,令十數萬蒙民男丁淪為不事生產之喇嘛,自然樂意看到蒙地實力削弱,其一面下旨大建喇嘛廟,表示對喇嘛的支援,一面繼續支援晉商坑騙蒙人,以奪蒙人之牲口、之牛羊,於是駐蒙大臣便稱“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並以一些王公貴族失信為由奪其王位,甚至駐蒙大臣更借康熙剿平噶爾丹之勢,令各蒙旗認下了“父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