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說:我自己來,我念,你們寫。最後念給文昌帝君張惡子的祭文是這樣的:“咱老子姓張,爾也姓張。為甚嚇咱老子?咱與爾聯了宗吧!尚饗。”還有一說,說是最後張獻忠建大西國稱帝的時候,追封文昌帝君張惡子為太祖高皇帝。土棍出身的張獻忠,就這樣,成了神的後代。這也不稀罕,當年同為無賴子的劉邦,一做皇帝,不也變成了白帝之子嘛。
只不過,傳說中姓張的神,絕不止梓潼神張惡子一個,據說灶君姓張,玉皇大帝也姓張,跟張獻忠比較對脾氣的張飛,也早就被封了神。張獻忠要跟神套近乎,跟上面的這三位套一套,看起來都更有道理,幹嘛非得跟一個主管讀書人命運的文昌帝君論一家子。顯然,這裡有名堂。
張獻忠名聲不好,嗜殺成性,據說把四川人差不多都殺光了。無疑,這裡有後來文人的誇張,按他們的記錄,好像此人活著就是為了殺人而殺人似的,毫無道理可言。其實,張獻忠跟李自成一樣,都不是一般的毛賊,都有天下之志,也就是說,想要打天下,做皇帝。雖說玩的比較糙,又沒什麼正經人來幫他們,他們都在建自己的國,也設官治民,也登基立朝,也開科取士,只是所有的事兒,都弄的比較亂,規矩立不起來,體系也就紊亂,玩的大,垮的也快。
事實上,多少代的農民起義者,只要有點志向的,都對讀書人比較好,特別希望這些讀過書的高人給他們出謀畫策,做軍師,能掐會算,陰陽有準。再不濟,也可以為他們書寫文書,草擬家信,逢年過節,寫個對聯什麼的。張獻忠自然也不例外,他也希望讀書人能為他所用,否則那麼著急開科取士幹嘛。以四川一地,一次開科,便取了一百多個進士,說明一方面他樂意收攬,另一方面也有讀書人前來投效。廬州的一個秀才,在城陷之後被掠進張獻忠大營,由於比較乖,備受優待,營裡的大小頭目,張口閉口尊之為“相公”,不僅好吃好喝,而且還給他配了一個漂亮的臨時娘子。(餘瑞紫《張獻忠陷廬州紀》)
然而,跟後來的太平天國開科一樣,天下未定的時候,有點來頭的讀書人是不會貿然“從賊”的,況且,張獻忠又是這樣一個脾氣粗暴,反覆無常的武夫,開始的時候,他殺計程車人,往往都是激烈抵抗,不肯為之所用的,逐漸發現已經歸順計程車人也不可靠,經常跟敵方暗通款曲,於是,殺,殺,殺,殺,殺,殺,殺,據說張獻忠還為此立了一個“七殺碑”,越是讀書人越要殺。已經跟張獻忠聯了宗的文昌帝君張惡子,碰上這麼一個同宗,硬是一點運氣也給不了家鄉的文人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張文祥刺馬案的破案思路
張文祥刺馬,是晚清第一號大案和奇案。說它大,是因為清朝分量最重的方面大員兩江總督,當街被刺。說它奇,是因為兇手雖然當場遭擒,經反覆審訊,案子其實並沒有破,最後只得攀上莫須有的海盜,草草收場。在那時,慣例是案子破不了就扯到海盜頭上,反正海盜虛無縹緲,抓不住,逮不著。
可有意思的是,案子出來不久,其實並不真的瞭解真相的老百姓,卻給案子編出了一個故事,故事越編越像,最後的情節大概是這樣的,馬新貽在參與平叛的過程中,被長毛的將領張文祥等人俘獲,但是馬新貽卻成功地說服了張文祥他們歸順朝廷,並與之結為兄弟,從此,幾位歸順者在馬的手下為將,而馬看上了其中的一位(一說姓曹,一說姓陳,還有一說姓彭)的妻子,為了霸佔結義兄弟的妻子,藉故殺之,張文祥憤而離去,發誓為友報仇,隱忍若干年後,終於有了機會,一擊成功。
一個具有很明顯的政治意味的大案,變成了一場倫理道德江湖道義的正邪之爭,用今天的眼光看,還有幾分像是男女*糾葛。馬新貽殺人命佔*,蔑視江湖道義,張文祥挺身仗義,為民除害。其實,把馬案扯到男女之事上,在當時只是傳聞的一種,更具政治陰謀色彩的傳聞,比如馬新貽跟淮系丁日昌的糾葛,比如湘系的地盤之爭,比如馬與回亂的關係等等(馬新貽系回民),都無人理睬。顯然,只有這種事,老百姓才喜歡,也可以演繹出更多更豐富的情節來。從晚清到民國,評書、彈詞、京劇、話劇演個沒完,前不久,還有人根據這個故事,拍了部電影《兄弟》。
這個故事,最大的破綻是,實際上找不到馬新貽曾經被俘的證據,只要沒了這個環節,整個故事就連不起來。況且,就算有這麼回事,身為文人的馬新貽,在幾個昔日的長毛手握重兵,在麾下任職的時候,似乎不大可能為了一個女人,冒這樣大的風險,除非他是個愛情至上主義者,顯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