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老皆為故交,60年代,每逢節假日,這些孩子便常常聚到趙樸老的“無盡意齋”。
其實,他們父母在北京的戰友、舊誼還是不少的,可在趙樸老的家,“可以無忌暢言,廣泛瀏覽,遇問題有高人釋疑解惑”,因而最具吸引力。年輕人們感到這裡如同當年愛因斯坦等科學工作者們鬆弛聚談的“快樂學院”。
對“快樂學院”成員們隨心所欲的“連篇廢話”,趙樸老和陳邦織阿姨向來是聽之任之,不加約束,有時趙樸老也加入其中:“劉禹錫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我這裡是談笑有青年,往來無白丁。你們都是大學生嘛!”
“文革”期間,“快樂學院”成員的父母們大多受到了衝擊,趙樸老也有點似泥菩薩過河,但“無盡意齋”的大門依然對他們敞開著。直到院子裡住進了造反派,也不過陳阿姨在玻璃窗上拉了一道白布窗簾;也不過將客廳的暢談轉移到了深處的小書房。
當青年們談論外面的派仗武鬥,趙樸老便信筆草成《無題》一首:“殺聲震天地,觸蠻酣大戰。倚杖負庭隅,笑指痴人看。”寫罷他給年輕人解釋說:“我這裡用了《莊子·則陽》篇中的一個典故,蝸牛的左角有個國家,叫做觸;蝸牛的右角有個國家,叫做蠻。他們經常因為爭地而戰,動輒伏屍數萬。蝸牛的左右角之間,能有多少地盤呢?太微不足道了。”
青年們體味出了趙樸老詩中的寓意,與彼時的情形何其相似,各派之間難道真有不共戴天的仇隙嗎?竟要如此昏天黑地地酣戰,實在是讓痴人看笑的悲劇。他們在趙樸老家,得到了一些更深層的領悟,更流連這菩薩蔭庇的小院落。
也正是因了這一重情分,“快樂學院”的成員如今雖已年過半百,雖已各奔西東,卻在心底永葆著“快樂學院”的那段記憶,並每在兩位老人誕辰之際,或面道、或遙寄對兩位老人的祝福。
txt小說上傳分享
將難民送往浙江參加新四軍
6、趙樸老將一批有愛國熱情的青年難民,送往浙江參加新四軍/焦明可能是中共地下黨人/“請涵老批准,由第三戰區撥款”
閒話中,趙樸老說起:“1997年11月,我90生日,寫了一首《九十述懷詩》,”說著,從抽屜中找出了詩稿。
詩中寫道:“九十猶期日日新,讀書萬卷欲通神。耳聾不畏迅雷震,言笑能教遠客親。曾助新軍旗鼓振,力摧謬論海天清。千年盲聖敦邦誼,往事差堪啟後生。”
這首詩的後半部,趙樸老溯及昔日曾擘劃經歷的幾件重要事件:
“曾助新軍旗鼓振”,說的是抗戰初期,身為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救災會(慈聯會)常務委員的趙樸初,將其救助的一批有愛國熱情的青年難民,送往浙江省溫州地區,參加新四軍的事情。
早在“八·一三”淞滬抗戰之際,宋希濂率領的國民黨軍36師在作戰中傷亡甚重,趙樸初就曾將他收容的百餘報名上前線殺敵的青壯年難民,送到急需補充兵員的36師。
上海淪陷後,唯剩工部局管轄的租界區日軍沒能立即進入,被稱為“孤島”。此時“慈聯會”的難民收容所裡,還有一大批青壯年難民,他們不甘在等待中淪為亡國奴,渴望投入“飢餐胡虜肉”的衛國之戰。而如何將這一大批人從日本人的眼皮底下,送出“孤島”,又與抗日武裝接上頭呢?
趙樸老得悉,在正大難民收容所當主任的焦明可能是中共地下黨人,就暗中要求焦明與中共領導的游擊隊聯絡。焦明安排了趙樸初同華東、華南地區的中共情報負責人潘漢年的晤面。
就在這時,新四軍成立的訊息傳來,趙樸初隨即生出送難民參加新四軍的想法,便要焦明前往新四軍活動的浙江溫州一帶聯絡。不久,焦明帶回了新四軍表示歡迎,並將派人來滬協助運作的口信。
透過打探和籌謀,趙樸初擬定了一個周密的計劃。其時有一趟往返於上海和溫州間的客輪,因屬英國輪船公司,可免受日本人的檢查。而“慈聯會”負責人之一屈映光,常在這一線跑生意,趙樸初從他那兒掌握了有關這趟客輪的詳情,決定走這一通道。
乘客輪輸送難民,需要一大筆經費。趙樸初找到既是“慈聯會”留滬負責人、又是國民黨第三戰區難民賑濟委員會主任的黃涵之,因為他手中掌握大量經費。但如若黃涵之知曉這筆經費的用途,是送難民參加中共領導下的新四軍,定會顧慮重重不予批准,因此趙樸初在登門前,已考慮好了一套說辭。
他對黃涵之說:“涵老,目前收容所有大批難民,一旦戰事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