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島’不復存在,難民將失棲身之所。現得知溫州一帶有許多荒山野地,且未遭日軍踐踏,經聯絡,那邊同意接納上海難民前去墾荒。交通經費需我們支付,請涵老批准,由第三戰區撥款。具體事項我們去操辦,您老就不必費神了。”
黃涵之很爽快地答應了,並囑咐道那麼多人飄洋過海,千萬不可大意出差錯。趙樸初說:“已經籌劃過了,沒什麼大問題,只是千餘難民的行動,目標過大,對租界工部局得有個無可挑剔的解釋?特別是不能引起日本人疑心,在吳淞口生事?”
“那你想妥萬全之策了嗎?”“我們向租界工部局提議,把上海街頭巷尾難以管教的癟三、阿飛,也送到溫州去開荒種地,他們肯定會同意。這樣就可利用癟三、阿飛,掩護我們的難民。”
就這樣,1200多名青壯年難民分三批乘坐英國客輪,從上海奔赴溫州,繼而加入了新四軍,壯大了這支由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的力量。
廖承志交給趙樸初一項特別任務
7、廖承志交給趙樸初一項特別任務/印度科學文化部長卡比爾,在發言時惡語誹謗中國/趙樸初一氣連用了數個“泰戈爾如果還在”/廖承志說:“菩薩,你的發言反應很好。”
趙樸老詩中那個“力摧謬論”的典故,發生在1961年。
那一年3月,世界和平理事會在印度新德里召開。中國派出了以廖承志、劉寧一為首的代表團出席會議,成員有趙樸初、周培源、金仲華、區棠亮等。在會議開幕前,印度泰戈爾和平節德里委員會舉辦了個紀念會,紀念泰戈爾百歲誕辰。
或許是因為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泰戈爾是位舉世聞名的詩人;而趙樸初恰恰也是位博雅宏達的佛教學者、居士,素享盛名的詩人,故而廖承志交給趙樸初一項特別任務,代表代表團出席紀念會,並在會上發言,他和劉寧一要忙理事會諸事,就不到場了。趙樸初精心準備了一個以頌揚中印友誼及文化交流為主旨的發言稿,廖承志、劉寧一看後很滿意。
可在紀念會上,作為會議主席的印度科學和文化部長卡比爾,一反會議盛讚泰戈爾對世界文化藝術及和平事業積極貢獻的祥和氣氛,在發言時惡語對中國進行誹謗。他說:“泰戈爾生前很愛日本,但後來日本侵略中國,他就譴責日本。泰戈爾生前也很熱愛中國,但要是他今天還活著,看到中國在西藏鎮壓個人自由,看到中國侵略印度,他也一定會譴責中國……”
1959年中國西藏發生叛亂後,中印關係趨緊,但並未激化到互相攻訐的地步。趙樸初感到突然,他手中還攥著一份高歌中印友誼的發言稿。部分中國的官員聽到此,拂袖退席,以示抗議。但趙樸初轉念一想:對這種挑釁,若不言而去,反使居心不良者無忌地兜售其奸,迷亂觀聽;佛學雖倡導忍辱,但也主張驅剔邪惡,必須對卡比爾還以嚴詞駁斥。他一面聽著卡比爾的詆譭,一面擬著回應的腹稿。
卡比爾的話講完了,趙樸初隨即登上講壇,他把原先準備的講稿放在一邊,從容不迫地講了起來,一氣連用了數個“泰戈爾如果還在”:
“主席先生、各位代表,剛才主席先生講的很不公平,如果泰戈爾今天還在,看到有人利用他的名字來攻擊中國,損害中印友誼,他一定會感到很難過,他一定認為這對他是一很大的恥辱。”
“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少數叛亂分子作惡多端,背叛祖國。泰戈爾如果還在,應當受批評的不是我們,而是那些想在中國內政上插手的人。”
“關於中印邊界問題,中國人民一直希望能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用談判的方式得到解決。泰戈爾如果還在,應該受批評的不是我們,而是那些想把問題拖上10年、20年,企圖繼承英帝國主義不光榮遺產的人。”
他沒有停頓,繼續說道:“中國人民一向珍重同印度人民的友誼,誕生友誼必須建築在正義的基礎上。歪曲正義的尋找友誼是尋求不到的。我相信絕大多數印度人民對我們是友好的,是主張正義的。我們中印人民應當共同警惕,不要讓我們的友誼被人阻撓與破壞。”
就在趙樸初發言時,先退席的中國駐印度使館的二等秘書,到代表團住的飯店,向廖承志彙報了趙樸初尚在場內,且準備上臺發言的情況。因廖事先看過講稿,感到在這種情況下原封不動地宣讀原稿是不妥的,連說:“怎麼還要念那個稿子,快把趙樸初叫出來。”
趙樸初發完言回來,將他的即興發言內容向廖承志敘述了一遍,廖承志聽後說:“你這樣做比當即退席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