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們不必在意某次的考試挫折,不要過分看重一兩次的學校成績,因為不能把一個人在一段時間所做的事情歸納為一生來看,大學問家也有考試失敗的時候,如數學家華羅庚當年數學也有不及格的時候。
判斷成敗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自身的內在標準、周圍環境的外在標準等。以不同標準來判斷失敗會得出差異很大的結論。面對困難時的選擇一般包括放棄、適應、迂迴,適應又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形式,積極的適應是主動採取一些調整自我行動的方案,消極的適應則只是被動地順從。
面對失敗首先要分析失敗的原因,必須搞清所確立的目標與自身能力、潛力是否相符,由此確定是調整目標還是調整戰略、戰術。如果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目標大大高於自身的能力,就應該改換目標;如果能力比目標有富餘,失敗就顯然是源自錯誤的戰略戰術。
任何成功者都曾經有過人生中的低谷,失敗的時候也是總結經驗教訓、積累能量和增長智慧的最佳時節。只要我們善於運用自己的智慧,就能扭轉自己的人生劣勢。成功與否取決於是否懂得從自己的失敗中獲勝,從損失中盈利。客觀地說,取捨都需要能力,而“舍”更需要悟性。一帆風順的生活只能促成墨守成規的思維,而人生中的成功都是在經歷了曲折坎坷之後才頓悟出來的。
生活中不遂己願的事幾乎處處都有,在職業生涯中也許會迫於客觀條件而不得不從事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在學校生活階段也常常要學習某些自己不感興趣的功課。如何讓必須學卻又不感興趣的課程變得吸引人,這是每個學生都應當掌握的技能。我們無論學什麼,都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如何調動自己的積極性,變無趣為有趣,是提高學習質量乃至生存質量的一種非常實用的技能。
要提高生存的質量,則有必要學會在適應自己和適應環境之間尋找平衡點。其含義是,一方面要調整自己以適應客觀環境,另一方面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來選擇適應環境的具體方式。譬如,揚長避短或揚長補短。總之,適應環境應當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要良好地適應環境,我們的思維則要有足夠的靈活性,遇事見“變”不怪,處“變”不驚,並具備迅速修正甚至完全改動原有計劃的應變能力,既是一種創意性的思維能力,也是現代社會一種重要的生存能力。
在現實社會中,既要意識到一些傳統觀念和習慣性做法的弊端而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其中,同時還要融入社會、適應社會,這顯然是矛盾的,要在這種矛盾中掌握平衡則是一種綜合能力,即綜合了生存能力與創新能力。這種綜合能力,意味著我們既要學會適應環境,又要對所適應的環境抱有批判意識,這是超越現實環境、提高和發展自己的必由之路。
具體到學習上,學生們既要按學校要求完成課業,又要看到現今教育的眾多缺陷而在自己的學習安排中進行相應的彌補。具體到人格發展上,我們既要合群又要有自己的個性。具體到與他人的關係上,我們既要學會合作又要學會競爭。總之,自我管理技術就是在不改變自身基本能力和性格特徵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協調,最終達到自我完善的目標。
每個人都有發展潛力,但每個人的發展方向是有差異的。就成功來說,具備什麼能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何時何地用何種方式搭配和使用自己所具備的這些能力,智慧正意味著善於分配和組合自身資源。
1選擇學習目標(1)
從個人規劃角度看,不爭第一乃至不爭上游的選擇卻是最經濟的。因為不爭當第一是為了給自己留有餘地,即留有發展綜合能力的時間和精力。
選擇最適合的學習環境
2006年2月,某媒體以“15歲少年的理性判斷”為題報道了一直以考取科大少年班為學習奮鬥目標的少年倪世明,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2004年8月被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錄取,但他卻在讀了一年之後決定退學回到原來的中學,再參加全國統一高考。
一個15歲的“神童”少年倪世明經過父母含辛茹苦的培養,自己勤奮努力的學習,好不容易才於2004年8月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又在社會各界慷慨解囊的資助下,總算湊足了學費,能進“少年班”學習了。誰知,才過了幾個月,這位“神童”卻主動退學了。(《報刊文摘》2006年2月17日)
倪世明從少年班退學的主要原因是,少年班只有數學、物理和計算機三個專業可以選擇,而倪世明的最愛卻是化學,從小就學著用化學、生物學的知識解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