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育至少在培養科學興趣方面是徹底失敗了。這也從反面說明,智力水平再高的人,如果根本無意從事學術研究也必將與科學事業的成功無緣。

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特曼()做過一項大規模研究。透過測試,他篩選出1200個智商達到或超過140的“天才”兒童,在美國政府的支援下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給他們提供儘可能多的知識積累,精心進行培養。50年後,特曼的追隨者們尋找到仍有記錄的800多人。調查結果發現,在他們中間,大師級的科學家並不多,而成就比較突出的一組人,是那些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質和意志品質的人。

研究結果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智力在成功中的作用,顯然,成功的第一要素並不是智商,而情商對成功的制約性開始被人們關注。成功不僅僅是單方面的依靠智力發展,而且要依靠全方位的發展,尤其是人格和創造力的發展。少年時代需要發展的精神力量還包括健康的心態、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2從精英教育看智育理念缺陷(2)

各地報道出來的神童,儘管在數理化方面確實具有超出年齡的學習能力,但在其他學科和心理發展方面不僅水平有限,而且最終都制約了綜合能力的發展。譬如,當年以14歲的年齡和高考的高分成績考入大學的某東北神童,入學後成績每況愈下,最終因多門成績零分而無法畢業。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以及近年來被報道的一些神童,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以及人際交往障礙。這些昔日智商很高的神童,成年後都因人格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不但沒有達到超常教育預期的設想,甚至有的連普通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沒有達到,心理上也遠未發展到成熟階段。不難發現的規律是,如果對認知能力的關注過於集中,就有可能在其他能力方面出現缺陷。

在世界範圍內,天才教育的理念也始終處於不停地變遷中,但總體來說,那種惟智商的評價體系已經被逐漸摒棄。早年“超常”兒童的判斷標準是智商超過130。到1970年代,超常兒童的判斷標準已經變成由三個特徵進行綜合評判:中等以上的智力;實現對任務的承諾;具備較高的創造性。

美國加州大學的天才教育理念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同,這種教育理念的特點是,從與社會隔絕的精英教育轉向植根社會,從重視學生單方面的才能轉向多種能力的均衡,從只重視學習成績轉向重視學生的“社會和情感需求”。很顯然,這種評價體系注重綜合素質和創造力,與國內各超常實驗班重視智力水準和重視考試成績的做法大相徑庭。

從教學目標來看,我國高校以往辦的少年班把主要目標定為培養尖端研究型人才、大科學家,更偏重於數理化知識能力方面的培養,忽視了社會能力的培養。這種超常教育的模式表達了我國教育界對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錯誤理解,認為科技尖端人才首要的是智力超常,似乎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是產生於高智商的神童群體。然而事實表明,科學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專業興趣與學術追求。

興趣是科學事業成功的第一要件。當年的神童寧鉑,因對物理不感興趣,選系時告訴老師,科大的系沒有他喜歡的,並打了一份報告,請求調到南京大學去學天文,可沒有被學校批准,只好勉強學物理。在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後,雖然在19歲就成了全國最年輕的講師,但他很少做物理學科方面的研究,卻把大量時間用於圍棋、哲學和宗教。寧鉑最終也未能在物理方面有所成就,並以“出家為僧”的結局為科大少年班的歷史書寫了最令人深思的一頁。

寧鉑的悲劇有著眾多的影響因素,而大學少年班在專業興趣導向上的失誤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少年班的神童們最後很少留在科研領域裡,說明我國超常教育的專業培養目標與學生自身的專業興趣之間還是缺少相融性。

從現實效果來看,我國的超常教育實際上是挑選出能夠適應超強學業壓力的孩子,進行學業強化培訓,所培養的只是完成學業任務的能力,最後實現比普通人早幾年完成學業的目標。因此,所謂“超常”實際上是在適應超常學業壓力方面的適應能力比較突出。

我國的超常教育是期望透過壓縮就學年限來實現事業上的早成功、快成功。從少年大學生的總體發展來看,提前上大學、提前畢業並不難做到,但是否早成功、快成功就很難說了,而是否具有能夠成功的素質就更值得質疑了。

科學教育的失敗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每年選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