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舉行,是為全球高中學生舉辦的世界最高水平的數學賽事。自1986年以來,中國隊已累計13次獲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團體總分第一名。中國有6次6個學生同時獲得金牌,而美國和俄羅斯都只有1次6個學生同時獲得金牌。
2006年7月在第47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中國隊6名參賽選手全部獲得金牌,並以超過第二名40分的較大優勢獲得總分第一名。共有90個國家和地區的498名選手參加了本
屆賽事,這一年,中國顯然大出風頭。
與此同時,就在2006年8月,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開幕,而在菲爾茨獎獲獎者中卻見不到我們中國本土數學家的蹤影。令我國這樣一個數學競賽獲獎大國極為尷尬的是,具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茨數學獎,自1936年至今沒有一箇中國本土的數學家獲獎。我國中學生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的好成績,與我國學者在現代數學研究方面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2從精英教育看智育理念缺陷(3)
培養出眾多在國際學科競賽中獲獎的選手,是我國精英教育的另一個典型成果。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學科競賽的金牌得主也同樣很少選擇獲獎的科目作為自己的專業,更不要說是職業。然而,在國外卻並非如此。
2001年國際數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期間,有一對法國兄弟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被稱為“國際數學雙子星”的洛朗·拉佛格和文森·拉佛格兄弟。哥哥洛朗·拉佛格是菲爾茨獎得主,弟弟文森·拉佛格曾因在運算元代數K理論研究中的重大貢獻,獲得2000年歐洲數學學會青年科學獎。
最讓我們中國人關注的是,文森16歲時曾以中學生的身份參加過北京舉行的第31屆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並且獲得金牌,而那次與文森同場競技的中國隊中也有5人獲得了金牌。10年之後,文森作為國際知名數學家舊地重遊,可那些同樣獲得金牌的中國中學生,卻無人出現在世界著名數學家的行列。我們只能感嘆,中國的教育制度儘管能夠培養出世界一流的考生和一流的學科競賽高手,卻難以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中學生在國際學科競賽上表現突出,但不能由此而斷定我國青少年的科學研究素質要超出別國的同齡人,因為中國與西方相比,對考試和競賽要重視得多。同樣是國際學科競賽,中外學校在重視程度上的差異極為顯著。可以說,我國對中學生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的重視程度是世界第一,僅以數學為例:
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每年10月都要舉辦一次全國高中生數###賽,近年來,每年參加聯賽的學生超過10萬人。次年1月,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從10萬名聯賽選手中挑選
出120位左右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冬令營培訓,從中再選出25人進入設在東北育才中學的培訓基地。在培訓和競賽後,再精選出6人組成最終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代表隊。很顯然,這是一個大規模的精挑細選活動。參賽的選手在經過層層選拔之後,還要集中培訓並進行大量的模擬練習,最後由精通競賽的教師專門輔導。
相比較,國外學校對於學生參加學科競賽,不會安排時間進行我國那樣的層層選拔、集中培訓、名師輔導、模擬比賽之類的活動。教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參加競賽的學生,到哪個網站可以查閱到歷年比賽的題目。當年文森·拉佛格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只是憑著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既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也沒有比賽經驗。中外對待學科競賽的根本差異在於,國外學生的參賽屬於個人憑興趣參與的個人行為,沒有成年人的幫助,而我國的參賽卻屬於有著強烈民族意識的國家行為,並有成年人的過度參與,即透過研究過往題型、揣摩出題思路、開展強化訓練等方式,使中學生藉助成年人的智慧而成為賽場上的高手。
中國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的動機充滿了功利性,因為競賽不僅納入了應試教育的範疇,而且與高考掛鉤。這促使學生參賽主要不是出於興趣愛好和發展學科能力的目的,而是出於生存和改變命運的需要。有幸代表國家參加各類學科國際競賽的選手,只要拿到了獎牌,不僅意味著為國家、為學校爭了光,而且也意味著拿到了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可以免於參加高考。在這樣的環境和心態下參加競賽的孩子,很少是將自己所參加的競賽學科作為自己獻身的職業,而只是將它作為改變自己人生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