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尖子生不選擇數學作為專業主要是因為在學數學的過程中喪失了興趣,正是重記憶、重技能的強化訓練導致了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消失,以及厭煩感和疲倦感的增生。此外,這種與升學掛鉤的學科競賽,屬於功利化的短期行為,培養了學生將求知作為生存工具的功利意識和功利追求,從而造成創造動機萎縮、創新慾望泯滅。因此,即使是選擇了數學作為專業的擅長數學的尖子生,由於功利心重、創造力低而在以後的研究工作中也很難出成果。
從科學人才發展的規律來看,比知識、才華、聰明的大腦更重要的是興趣與人生目標。事實顯示,不是我國的奧賽金牌得主不能成為數學大師,而是他們對數學根本沒有研究的興趣,即使有少數尖子生選擇數學作為大學的專業也往往是一畢業就改行。譬如,有兩位中國的數學奧賽金牌得主,他們在完成學業之後,拒絕了數學研究機構的邀請,跑到華爾街炒股票,熱衷於賺大錢而不是科學研究。所以,問題的根本是,我國雖然有眾多的擁有數學才華的學生,但卻缺乏對做學問感興趣的數學家。不僅是數學,其他基礎學科的情況也一樣,我們的學校教育儘管能培養出具有高超解題技能的競賽型考生,但卻很難培養出真正獻身於這些領域的創造型科學家。
從中外神童發展的結果來看,興趣與學業水平之間的關係表現為:沒有興趣的高學業水平只是暫時現象。只有學生自身有興趣,才能學得專注、走得久遠。西方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