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角,搖身變成全新的勵志偶像。據說她表情端莊,登上北京大學講壇,向學生們發表演講,懇切地宣敘人生的哲理,以及她個人艱難奮鬥的感念,並再度展示了自己的“S”形造型。儘管這只是一種商業炒作的噱頭,卻提供了主流體制改造丑角偶像的廣闊前景。它預示著一種體制化的奇蹟:國家有足夠的力量來規訓丑角,把她們變成符合規範的新人。
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令人意外地展示出老式偶像翻新的努力。在這部票房空前的國家大片裡,再現了“國母”宋慶齡的光輝形象。她與偉大領袖“促膝談心”的身姿,重現了這個前母親偶像的傳奇魅力。但它只是稍縱即逝的印象而已。這個記憶中的舊時代偶像,已經無法被納入當代趣味的框架。在即將推出的《建黨大業》中,藉助偉大領袖的情侶和妻子,策劃者企圖重蹈這個華麗的覆轍,完成其修復官方道德偶像的意圖。
女性偶像的性感化、情慾化和縱慾化,阻止了母親偶像的復甦與誕生。符號資本主義的市場遊戲,就是把情慾變成有效的文化商品。它需要製造大批人工偶像,來完成情慾營銷的使命。母親偶像妨礙了情慾的表達,她們必須被懸置或遺忘,藉此為“蕩婦”偶像的生產和推銷騰出位置。在“蕩婦”流水線的盡頭,我們看到了無數情慾消費者的身影,他們是肉體敘事的最大買家,維繫著慾望市場的可持續繁華。
母親偶像的缺失,並不意味著中國人個體人格的普遍成熟,恰恰相反,它隱含著一種失去社會平衡的心靈危機。在母性偶像的關愛、勸慰和軟化功能萎縮之後,管制日益嚴厲的父性體制,將變得更加堅硬、無情和粗暴;而另一方面,作為“文化之父”的魯迅,像一座永恆的精神搖籃,滋養和激勵著憤怒的青年。一些網際網路的觀察報告已經證實,在不公正指數急劇上升的嚴厲現實中,這種浸透著仇恨汁液的抵抗,早已成為BBS的基本話語母題。母親偶像的死亡,不僅為父式官方威權提供膨脹空間,也為暴力化的民間話語反叛,開闢了洶湧廣闊的道路。
本文寫於2007年
發表於《新世紀》週刊 2010年第12期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2日
在此釋出時,有所改動
7 蔣友柏:不反省的公益 (2011…08…04 18:19:24)轉載▼
標籤: 蔣友柏 不反省的公益 雜談 分類: 人物聚焦
不久前; 女兒的學校舉辦了一場 〃賣書會〃 。其表面目的是在推廣 〃閱讀〃 與 〃書本〃 的價值; 但因為想要 〃促銷〃 而加入了 〃買書就送下午茶兌換卷〃; 讓本來還有點正面價值的活動; 變成了沒有存在必要的商業行為。 這種attachment也讓我女兒經歷了人生中最早的朋友背叛 …… 因為想要得到 〃書〃; 或者 〃下午茶卷〃 ; 讓小學2年級的學生有了借貸的行為。這一種 〃簡單〃 的互相利用; 也讓我與女兒看到很多的小孩與父母是完全不重視 ”教養” 的 — 只是一味的專注在 ”教育” 的專研; 卻忽略了做人的基本價值。當我女兒因為據理力爭而受到排擠時; 我問她; 未來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並提醒他; 如果要成為一個想買 〃書〃 時不需要與別人借錢(或騙錢)的 ”有錢” 人; 就必須做好自己; 而不被周遭的”便利”所影響。 因為;只要做好自己; 該是你的; 就會是你的。
這一個 ”家中” 的對話;剛好可以反應臺灣公益團體的問題。似乎;每一個公益團體都只會怨天尤人。(怨恨天災為何發生在臺灣外; 也抱怨臺灣的大眾不積極的對在地的公益團體捐獻) 但是; 不願意捐獻的原因; 也就是因為本土的公益團體; 只會complain; 但卻無法建立真正讓社會信任的 ”捐獻標的”與 ”參與理由。反觀日本; 大眾願意捐獻; 願意投資; 因為潛意識裡; 我們知道; 錢比較不會被亂花; 也比較不會進入私人的口袋; 所以捐獻的成效會比較有意義。再加上與有規劃的重建進步社會相比; 本土的小額臨時性的 ”助養” 似乎沒有讓人有參與的格局。
身為商人; 在還沒又賺到花不完時(營業額又還不需要利用捐款來結稅);以資本主義的概念來解析公益;會比用”大我”的角度來分析較為簡單。日本救災捐款與本土小額助養的對比關係; 就如同要求市場出資幫助碰到問題的Apple;會遠比跪求投資者(不是投機客)參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