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思維可能在當時是適合他人的,但不一定適合自己。
當然,這並不是說傳統思維就一定不能為我們所用。大家只是要清楚傳統思維是建立在某些特定的假設基礎上的,忽略了這些特定的假設條件,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傳統思維一旦在某些場合失效所帶來的風險。為此,我們必須清楚傳統思維背後的這些特定的假設在哪些條件下可以起正面作用,哪些時候起的是負面作用,從而正確地做出取捨。
舉個例子:現在大家普遍認為從長遠來看股票投資的回報要高於債券投資,此結論是建立在“股票受益於長期的經濟發展不斷升值而債券收益相對固定”的假設基礎上的。在這一思潮的影響下,一些涉世未深的投資者往往會被股票平均指數這一指標迷惑而成為犧牲品。的確,平均來說,股票平均指數從長期來看通常要勝過債券(當然這還得看所謂的“長期”究竟如何理解),但並不是每一隻股票都會比債券出色,而事實上也根本不會存在“平均股票”這種東西。每隻股票都是不一樣的,它們都有各自的風險所在。AT&T的股票多年來一直都被視為一種“保險”的股票,然而隨著哈羅德?格林(Harold Greene)法官的一紙命令,AT&T頃刻陷入分裂,其股票也大為縮水,原先出於保險起見而持有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的信心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由此可見,將傳統思維用在個股的運作上很可能會導致慘重的損失。別忘了,美國棉油公司的股票想當年也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所包含的股票之列。當年的“道瓊斯原始12股”如今只剩下了“通用電氣”還儲存完整,不過也是幾經變遷、面目全非了。
第2章 被誤用的傳統投資思維(2)
接下來讓我們談談投資領域的傳統思維是如何被誤用的。進行投資時我們往往趨向於選擇那些經營業績好的公司,而對那些當時經營業績差的公司惟恐避之不及。這種方法聽起來是完全符合邏輯的,然而我們從對兩種公司的投資中得到的回報卻與想象的有些不同:經營暫時落後的公司反倒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收益。事實上,經營業績好的公司股票價格反映的是公司良好的管理水平,而經營業績差的公司股票價格反映的則是管理落後帶來的負擔。如果後者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那麼對應這種變化,其股票價格就會攀升。而由於前者的管理水平只能向差的趨勢發展,那麼僅從管理角度來講,該公司股票價格下跌的風險就會很大。
如此一來我們就有必要對伯頓?麥基爾(Burton Malkiel)教授設計的效率市場定理中體現的傳統思維進行一番討論了。伯頓?麥基爾教授是我的朋友,多年來其研究資料一直由我的老公司提供。該定理告訴我們,某隻證券的價格變化可以反映出與該證券相關的所有資訊的變化。但是,市場上動態因素的存在則可能至少在短期內導致價格的異常波動。比如,如果我想買入某隻股票100萬股,那麼在此之前必須考慮到至少兩種買入後股票價格變化的可能性。首先,如果是一次性買入,這一舉動必然會引起職業投資者的注意,他們馬上就會意識到該股票的需求出現了改善,從而調集資金購入該股票,而後或是將購入的股票賣給我,或是持倉等待更大的市場需求的出現。在這種情況下,該股票的價格必然會出現大幅攀升。最後,等我滿倉後,其他投資者就會意識到該股票原來只有我一方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紛紛平倉,股票價格也將隨之暴跌。
然而,如果我不採取一次性買入的方式而是用兩個月以上的時間,今天在這裡買2萬股,明天到那裡買10萬股,而後再連續幾天靜觀其變又將如何呢?某些專業投資者可能會嗅到市場的細微變化從而開始買入該股,以求獲得意外的收穫,但此後該股價格並不會出現像第一種情況那樣的大起大落。兩種方式都可以讓我買到同樣的100萬股,但在此過程中股票價格變化、個人成本付出以及對市場的影響卻大相徑庭。
特定的現實狀況能夠輕而易舉地抹殺掉傳統思維的堪用之處。彼得?林奇(Peter Lynch)是有名的炒股妙手(可能有部分的吹噓),據說他擅長從茫茫市場中發現自己喜愛的商品並順利地買入製造該商品的公司的股票。然而,現實是許多生產重要產品的企業卻因管理不善非但沒能從自己的產品中獲得利潤還破了產。還有一條格言是:不要買那些組織結構複雜的公司的股票。不過,我發現如果自己肯花時間與精力去對那樣的公司進行深入分析理解的話,比起那些為了省事不去做任何分析的競爭者我又有了優勢所在。
我是一名分析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