囂煩中浮躁激動,大吼大叫,自以為委屈,自認為可以傲慢,往往忘了去聆聽那獨立風中的哭泣,千年孤寂的獨白,還有鐵肩擔正義卻給斥為奸雄者的委屈。
心要有情。
人要有性。
年輕人要保持激情。
年青人要有志氣。
處事卻要冷靜。
這是諸葛先生常對鐵手、無情的教誨。
鐵手最瞭解這點,他願意不惜一切,只要能替諸葛分憂解勞,就算頭上掉下了個千斤閘,他都願意為諸葛先生先行頂著,讓他先緩一口氣,有機會把下閘的人除掉再說;而他自己,寧給壓死,在所不辭。
無情雖然比鐵手年少,但看法不完全相同。
他因為多在神侯府打點要務,參與時政,而鐵手行動便給,多派在外,代表諸葛行事,在武林中已有了點威望,在公門中極有號召力,是六扇門的表範。相比之下,無情似負責運智成分較重。
不過,對於遇禍臨危時如何替諸葛排憂解難一說,無情比較悲觀,也有點殘酷,當然,也相當冷靜主知,同時,也很死心眼。
他認為:以諸葛先生的地位、實力、火候和影響力,一旦發生這種生死存亡、獨力難持的危機,那麼,整體局面一定是到了迷霧四起、眾說紛紜、魔長道消、兵兇勢危之際了。
遇上這種情境,一般民眾百姓,所知必然不詳不實,如能翔實,歷代忠臣名將遭斬受誅之際,平民百姓,也不會矇在鼓裡,同聲咒罵了。
每有這種處境,一定不方便也不易解說清楚,而且動輒得咎。例如某直斥奸妄,可能形同指責天子,觸怒天顏,遭致敗亡身死大禍臨頭。若完全任由敵人指斥加罪,不予澄清,也很容易罪名確切,他日欲辯無從,形同認罪。這種情形,愈踞上位,愈是難為。
愈到諸葛先生如此境地,遇上這種事,其實越為兇險,越為不易拆解,動輒激怒天威,當事人百口莫辯,只能愈沉著應敵愈為上策。他一方面得為自己派系、所護的人頂著半壁塌天,一方面得為半壁江山顧全大局,又要保住自己性命名譽,真是談何容易。
可惜,往往這時候,便是平時信誓旦旦,矢志為諸葛或某主不惜身死,同進共退,禍福齊與,口口聲聲跟隨一生不相棄,決不背叛的人遭受嚴厲考驗之際。
這時候,找到理由放棄、誤解、落井下石、甚至反噬一口、大義滅親的人,都會一一站出來行事。
他們有的可能根本經不起考驗,跟看大勢不好,連忙割席斷交——這種人,為了向得勢派系交心,做的往往比敵人還絕,下手比外人還毒。
無毒不丈夫,而且,斬草要除根,心虛的人,下手